摘要:文 王茜霖??2013年5月26日,我們一行四人,代表西安漢服社,西安高校漢服聯盟在西塘,參加了方文山先生主辦,各地同袍都期待的西塘漢服文
文/王茜霖
?
?
2013年5月26日,我們一行四人,代表西安漢服社,西安高校漢服聯盟在西塘,參加了方文山先生主辦,各地同袍都期待的“西塘漢服文化周開幕儀式”。由于時間、場地、環境等問題,活動并沒有很完美,但是,從中我卻看到了一種精神,它叫做——堅持。文化周如我們所知,大約在9月,但是前期工作并不好做,開幕式,讓我看到了方先生對文化慎終追遠的堅守,看到了各地同袍對文化周的熱切期待。
?
?
很多人都會問我們為什么要穿漢服?很不方便,或者那個時代已經過去之類云云。
?
?
不得不承認,漢唐過去了,宋明過去了,古代那些輝煌的,燦爛的,暗淡的,混亂的,一切都被歷史的長河洗刷了。可是,幾千年來的一切都會被真的洗刷掉嗎?
?
?
漢族,由于我們民族的特殊性,所以民族東西保留的確是最少的,縱然人口眾多又如何。對于很多同學來說,漢族僅僅是填寫證件表欄里民族那一欄的空缺。今日,同袍們為了我們的文化在不斷努力著。對我,以及很多同袍來說,漢服已經不僅僅是一件衣服,它承載了我們尋找失落的文明,尋找燦爛的盛世乾坤,以及屬于東方的特有的美!
?
?
質疑聲一直未斷,服飾,能代表那么厚重的文明嗎?那么我用一個我認為比較恰當的比喻來說:當年孫中山先生也用了中山裝來承載共和這個偉大而深刻的詞,他說:“我今天穿的這身衣服有點古怪是吧?連裁縫都說是很奇怪的。我要說,這就是共和,這就是共和的衣服。”由此可見,由服裝而承載一種文化,一種精神,是完全可以的。
?
?
文化是源遠流長的,漢文化的博大精深更是無與倫比,可文化也是摸不到的,是一種精神層面的東西,所以需要靠一種實物來承載它,這就是——漢服。“始于衣冠,達于博遠”,漢服就像一面高高飄揚的旗幟,在很遠的地方你就能看到,并且被她所吸引,慢慢走近,慢慢走近,就會發現她身邊如天空如大海般廣博的各類文化,有茶、有書畫、有插花、有篆刻等等,那樣的五彩斑斕,那樣的絢麗奪目。
?
?
漢服,在發展的這些年中,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在不斷壯大著,但是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感覺10年到11年出現了一個坎,之前是追求質量,之后是追求數量。數量是多了,可是真正理解的,愿意用心自己翻書、自己了解的卻還是那么些人。
?
?
同袍們,如今你們堅持的是什么?
?
?
為什么如同黑夜般讓人迷惘,為什么如同黑布遮住了眼睛,什么都看不到。是不是真的變得無所謂,是不是真的都是玩玩,是不是變得沒必要?
?
?
黑夜中看到的是每次活動的不積極,看到的是每次討論活動時的插話,看到的是一切一切不想看到的情景。好多漢服群,每次討論正事的時候,要么沒有人,要么好不容易抓到有人的時候才能插一句正事,之后可能立刻沒人,也可能被無視,說話的人依舊只討論著自己的話題。活動的時候,讓大家積極一點,因為如果你們都不積極,不幫助我們自己把活動做好,那還會有誰來幫我們?可是看到的都是漠視的眼神,聽到的都是“我們只是來圍觀的”這樣的話。活動結束后,有的人錯過了活動還會抱怨為什么某某地方沒活動,為什么沒有通知?群里消息那么多早都淹沒掉了等等,需要逐個通知,需要發到每個人的群郵箱。
?
?
我們到底在堅持什么?我在不停地在找尋答案。
?
?
你們還在堅持嗎?堅持讓群眾知道我們穿的是漢服——漢民族的民族服飾,不是 ,不是韓服。堅持宣揚漢文化?不要提到茶就是日本,不要提到插花還是日本。堅持我們的節日是我們的,不要在等端午二字被別國注冊了,我們才知道過端午節。
?
?
我的志同道合的朋友們,你們還在嗎?
?
?
對于文化的堅持,道途艱險,有父母反對的,有情侶不理解的,有周圍朋友質疑的,不贊成的聲音如巨浪滔天,讓許多人倍感沉重,可是請不要灰心。
?
?
或許在某一天,走在學校,走在街上,走在商場,不經意的抬頭,不遠的前方有人向我們招手,會心的一笑,那時是否會釋然。何懼道阻且長,看我華夏兒郎。
?
?
出自《醒獅國學》2013年第07期·專題《漢服大美絕世獨立在水一方》
?
?
作者簡介:王茜霖,字馨潤,網名琉璃,07年加入西安漢服社,活躍于各種漢服活動中,09年起創辦了“華韻漢服社”“西安高校漢服聯盟”“漢服百花樓”“漢服彩虹橋”等漢服機構,主要負責西安每個傳統節日的漢服公益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