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者:柳冰瑜??漢服,又稱漢衣冠,即華夏衣冠,中國漢族的傳統服飾,又稱為漢裝、華服,是從黃帝即位(約西元前2698年)至明末(公元17世
作者:柳冰瑜
?
?
漢服,又稱漢衣冠,即華夏衣冠,中國漢族的傳統服飾,又稱為漢裝、華服,是從黃帝即位(約西元前2698年)至明末(公元17世紀中葉)這四千多年中,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歷代漢人王朝推崇周禮、象天法地而形成千年不變的禮儀衣冠體系。自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漢服已具基本形式,歷經周朝禮法的繼承,到了漢朝形成完善的衣冠體系并普及至民眾,還通過儒教和中華法系影響了整個漢字文化圈。漢人、漢服、漢語、漢俗由此得名。日本、朝鮮、越南均曾頒布法律效仿漢衣冠制度。那么,從先秦到明末,漢服經歷的怎樣的演變,又是如何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
?
?
漢服的歷史演進
?
?
夏商周時期
?
?
在這個時期,漢服的基本特征已初步確定,以“交領、右衽、系帶”為基本特征,以“上衣下裳”為基本的式樣。根據出土的文物可知,當時織物顏色以暖色為多,尤其以黃紅為主,間有棕色和褐色,但并不等于不存在籃、綠等冷色。只是古人以朱砂和石黃制成的紅黃二色,比其他顏色更鮮艷,滲透力也較強,所以經久不變并一直保存至今。經現代科技分析,商周時期的染織方法往往染繪并用,尤其是紅、黃等正色,常在織物織好之后,再用畫筆添繪。
?
?
春秋戰國時期
?
?
此時的漢服樣式總體比商代略寬松,衣袖有大小兩式,領子通用矩領,仍是沒有紐扣,一般在腰間系帶。深衣在這一時期出現,曲裾深衣與其他服裝相比,除了上衣下裳相連這一特點之外,還有一明顯的不同之處,叫“續衽鉤邊”。“衽”就是衣襟,“續衽”就是將衣襟接長;而“鉤邊”是形容衣襟的樣式。續衽鉤邊改變了過去服裝多在下擺開衩的裁制方法,將左邊衣襟的前后片縫合,并將后片衣襟加長,加長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狀,穿時繞至背后,再用腰帶系扎。
?
?
秦漢時期
?
?
這個時期的服裝仍然以深衣為主,大致分為曲裾、直裾兩種,男女均可穿著。此外,襦裙開始出現,不過一般上襦短至腰間,而裙子下垂至地。
?
?
魏晉南北朝時期
?
?
魏晉時期的衣服與先前相比較為寬大,女子一般上身穿衫、襖、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為上儉下豐,衣身部分緊身合體而袖口肥大;裙為多折裥裙,裙長曳地,下擺寬松。男子多穿大袖翩翩的衫子。受北方鮮卑等族的影響,上衣下褲形式的褲褶一度盛行,但南朝仍習用上衣下裙的傳統形制。傳統的深衣制已不被男子采用,但女子仍有穿著。
?
?
隋唐五代時期
?
?
唐代男子服飾以幞頭袍衫為尚,幞頭是在漢魏幅巾基礎上形成的一種首服。從深衣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圓領衫、袍成為唐代男子主要的服裝形式。當時的官吏除穿圓領窄袖袍衫之外,在一些重要場合,如祭祀典禮時仍穿禮服。禮服的樣式,多承襲隋朝舊制,頭戴介幘或籠冠,身穿對襟大袖衫,下著圍裳、玉佩組綬等。襦裙是隋唐婦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時期,婦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著緊身長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絲帶系扎,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中唐時期的襦裙的比初唐的較寬闊一些,其它無太大變化。
?
?
宋明時期
?
?
到了宋代,漢族男子服飾大體上沿襲唐代樣式,一般多穿交領或圓領的長袍。而明朝政府采取了上承周漢,下取唐宋的治國方針,對整頓和恢復禮儀極其重視,并根據漢族傳統重新規定了服飾制度,例如朱子深衣。此外,又吸收了一些元代服飾特點,發展出曳撒等特色服飾。此時婦女的服裝仍以襦裙為主,除了一直流傳的衫、襖及裙子外,半臂在宋代盛行。到了明代,衣在裙外的襖裙逐漸占據主要地位,此外,還流行霞帔、褙子、比甲等新鮮樣式。
?
?
漢服的消亡綿延
?
?
公元1644年10月1日,清順治帝在北京登基,宣布滿清帝國建立。為保持滿族統治地位,保持滿族不被漢族同化,來自關外的滿族統治者用暴力手段強迫全國漢族人改剃滿族發型、服飾,希望通過“ 考》以期后人之用,埋下了恢復華夏衣冠的最早火種,成為今天漢服復興的寶貴資料。之后清末革命黨人多次呼吁復我冠裳,提倡傳統服飾復興;章炳麟以遺風尚存的和服為漢服,身體力行并號召國人模仿;民國時期竟然還出現了漢式學位服的實踐。雖然清室遜位為漢服復興掃清了政治障礙,但漢服重登歷史舞臺的日子始終因當時內憂外患的困局不斷擱淺。中共執政后,提出以中山裝為漢族男子服飾,并另設計了汲取襦裙元素的漢族女子服飾;前者因無華夏之風難以獲取國人認同,后者因江青曾使用而被摒棄。改革開放后,亦屢有人提議傳統漢服,但在當今歐風美雨的西化大潮中難以激起波瀾。漢服如同一條生命力頑強的地下暗河,始終涓涓流淌著,期待著有一天能以波濤驚魂之勢奔入當今社會之大海。
?
?
?
出自《醒獅國學》2012年第12期·專題《漢服,三百年落寞等待——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