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道場普渡妥幽魂,原有盂蘭古意存。
道場普渡妥幽魂,原有盂蘭古意存。
卻怪紅箋貼門首,肉山酒海慶中元。
——王凱泰《中元節有感》
因為中元節的存在,中國民間也稱農歷七月為鬼月。在傳統觀念里,七月鬼門打開,鬼都會從陰間來到人間,尋求供奉,看望子孫,直至七月末鬼門關閉前返回陰間。實際上,如今的中元節經歷了世俗七月半、道家中元節、佛教盂蘭盆會的錯雜融合,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蘊。
——圖片來源:萬年歷
中國有著慎終追遠、事死如生的傳統,人們相信逝者將以另一種形式存在,并且或多或少地影響著人類的生活,“鬼”就是其中一種。
如果非要給鬼的形象添加一個背景顏色,無疑黑色會是大多數人的選擇,神秘、肅穆、壓抑等在黑色幕布的遮掩下衍生發酵,催生了人類的恐懼。
而從小聽到大的鬼故事則時刻支配著我們的恐懼,尤其是在百鬼齊聚人間的七月,除祭祀及其代表的倫理孝道被頻頻提起之外,人們不可避免地談論起七月禁忌。
忌吹口哨、忌亂看、忌披頭散發、忌勾肩搭背、忌夜游、忌偷吃忌品……一言一行都在七月有所約束,這種約束不是外力施加的,而是人內心對于鬼魂的敬畏、恐懼、追求安穩等情緒所使然,我們相信大意冒犯存在風險,與神秘莫測的鬼靈交惡似乎不是明智的選擇。
——圖片來源:萬年歷
從七月禁忌到“人在做,天在看”“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舉頭三尺有神明”等俗語可見,中元節和鬼神讓我們在感恩祖先、追思自勉的同時,也獲得了另一層面的特質——敬畏感。在敬畏鬼神、尋求“人鬼和諧”的追求中對自我有所約束、有所要求,從而敬畏自然、敬畏生活,或許這也是傳統節日中元節的一大意義所在。
孟蘭盆節:百鬼夜行,百感交集
日本的平安時代,據說是一個幽暗未明、人妖共處的時代,人類和妖怪的住所在空間上是重疊的,只不過人類在白天活動,而妖怪們則是在夜間出現。但是,無論如何恐怖,“百鬼夜行”的景象也只會出現在夜間,當清晨第一縷陽光投射大地之時,所有的妖魔鬼怪都會消散無蹤。
——《今昔畫圖續百鬼·日之出》
受中國文化影響頗深的日本有著與中元節相對應的節日——盂蘭盆節,日本飛鳥時代由隋唐傳入,后來與當地民俗結合,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慶祝方式。現如今,盂蘭盆節已成為僅次于元旦的重要節日。 每逢盂蘭盆節到來時,日本各企業均放假一周左右,使得人們有足夠的時間回家祭祀,祭拜掃墓、沐衣起舞、水上放燈等祭祀先人的活動展開,這些帶有獨特日本風情的活動,在生者與逝者之間承載著思念、祈禱、祝福等多重情感,成為日本文化中不可忽視的重要部分。
——圖片來源:互動百科
事實上,在盂蘭盆節經年的發展與演變中,團圓和感恩等新特質也被增添進來——四方游子歸家團圓,感恩問候關照過自己的友人、同僚……在歲月更迭中增添新質,或許是盂蘭盆節作為傳統節日未曾頹敗的原因之一。
——圖片來源:百度百科
在日本,傳說在盂蘭盆節時期,來自陰間的魂靈將在人間的大街小巷游蕩,于是有了“百鬼夜行”的說法。即使百鬼夜行,在恐懼之外,日本人也希求獲得些許其他內容,關于感恩、團圓、期許、懲惡等等。 日本百鬼中包括許多付喪神,它們的誕生皆是因為舊器物被遺棄,繼而心生怨念而成,側面映照著感恩主題。例如三味長老由曾被名人使用、但為后輩舍棄的三味弦琴化成;琵琶牧牧由中古時候順德天皇頒布法令《禁秘抄》并燒毀的著名琵琶“玄上”和“牧馬”形成;貝兒則由被遺棄的裝貝殼的器具衍生而成……
——圖片來源:《百鬼夜行》
——圖片來源:《百鬼夜行》
關于懲惡主題,目目連則是其中的代表。目目連多出現在無人宅邸的紙門紙窗上,喜歡在雨夜時出現,但不會傷害善良的人,只有做過虧心事的人才會被目目連奪取雙眼,并成為目目連的一部分。
——圖片來源:《百鬼夜行》
我們缺少什么,便希求得到什么,對于感恩、珍惜、團圓等特質的向往終會促成我們去尋求、去擁有,使其成為某一部分的自己。在與詭異空間的接觸中,除懼怕之外,我們或許要從死亡分界點之中感悟些什么,畢竟死亡是某種意義上的終結所在。
亡靈節:有一種死亡是彩色的 對于紐約、巴黎或是倫敦人來說,死亡是他們輕易不會提起的,因為這個詞會灼傷他們的嘴唇。然而墨西哥人卻常把死亡掛在嘴邊,他們調侃死亡、與死亡同寢、慶祝死亡。死亡是墨西哥人最鐘愛的玩具之一,是他們永恒的愛。
——199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奧克塔維奧?帕斯
2017年11月,一部取材于墨西哥亡靈節的電影《尋夢環游記》走進人們的視野,炫彩斑斕的視覺效果、娓娓動人的音樂與幽默溫馨而帶有些許詭異的敘述方式相輔相成,刻畫出生動而又立體的人物,囊括了親情、愛情、自由、夢想等系列情感,與此同時,也向世人詮釋了一個永恒命題的另一面——死亡的彩色狀。
這部頗具魔幻色彩的動畫無時無刻不映照著于每年的10月底11月初舉行的墨西哥亡靈節的現實。主人公米格進入的異域世界影射著墨西哥人堅信的逝者靈魂聚集的多彩之城;無毛犬丹丹是墨西哥人心目中鬼魂穿梭于異域世界和人世間必不可少的靈媒;影片中多次出現的萬壽菊是墨西哥文化里引領亡靈的花朵;影片中人物的裝束映襯著亡靈節時墨西哥人的獨特裝扮……
亡靈節里,糖制骷髏頭、祭祀面包、花紋繁復的彩色剪紙、多彩鮮花以及跳躍著的燭光等等構成了彩色死亡的一部分,在鮮活的彩色元素的陪伴下,墨西哥人表述著“死亡不是終點,而是靈魂在新世界的新起點”“被遺忘才是真正的死亡”等獨特的世界觀——懷著對先人的思念、對死亡的樂觀、對更好明天的期待,在墓地上守候一整夜,甚至伴隨著音樂載歌載舞。在這個節日里,死亡是彩色的,沒有懼怕沒有恐慌,只有超脫于生死的無盡狂歡。
——圖片來源:百度圖片
這是一個神圣的時刻,逝者與所愛相聚,生者與記憶相逢。生死離別被斷然拋棄,目光所及處盡是重逢的喜悅。在龍舌蘭酒的迷醉中,在色彩的斑斕交錯中,“萬歲,瑪雅!萬歲,阿茲特克!萬歲,遠古的眾死神!”的呼喊格外動人心魄。 于是,我們在墨西哥人對死亡的鐘愛中窺見,除黑白之外,死亡的另一種面貌——五彩斑斕。
——圖片來源:百度圖片
世界各地關于鬼神的節日還有很多:歐美的萬圣節、馬達加斯加的翻尸節、巴伐利亞的邪神游行……我們在神圣的儀式中,以祭祀為標志向過往致敬,同時另有所得。
——圖片來源:joy.org.au
上述的收獲不過是冰山一角,那些新質交錯融合,在世界各地的儀式中閃現,我們可能獲得其他,可能獲得更多。不停留于對鬼神的恐懼,更好地從心出發,這才是祭祀儀式交給我們的永恒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