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詩首要是“立意清新”,自然“措辭不俗”。
寶釵如少陵。
她說,作詩首要是“立意清新”,自然“措辭不俗”;薛小妹作懷古詩,唯她直指于史無考,較了真。 都是詩史之風(fēng)。
望盡城春臺秋,笑淚悲歡出乎胸臆,杜工部盡一生流離,民生多艱,大筆如椽;
身處綺羅叢中,只以珍重芳姿為要,蘅蕪君知世而通達(dá),無心才情而不掩鋒芒。
有"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也有"淡濃神會風(fēng)前影,跳脫秋生腕底香"。清新雅致、溫柔敦厚如斯。 有“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也有“眼前道路無經(jīng)緯,皮里春秋空黑黃”。疾世憤俗、冷暖自知如斯。 有“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也有“空籬舊圃秋無跡,瘦月清霜夢有知”。
今非昨,俱往矣,縱生而憂患,然大廈將傾,人力渺茫,如之奈何? ——水荇牽風(fēng)翠帶長,可惜,終究挽不住遲日江山。
黛玉如義山。
黛玉明明白白地說:“我最不喜歡李義山的詩,只喜這一句‘留得枯荷聽雨聲。’” 她推薦給香菱的是王維、杜甫、李白,還有陶淵明、應(yīng)瑒、謝、阮、庾、鮑等。 清新剛健、爽朗俊逸,風(fēng)骨磊落如竹。
李義山呢,是蓬山瑤池,彩鳳青鳥,珠淚玉煙,靈風(fēng)夢雨,若即若離,亦真亦幻。 如湘妃竹上的淚痕。蒼梧山崩湘水絕,竹上之淚乃可滅。
她寫,“借來李蕊三分白,偷得梅花一縷魂”,讓人擊節(jié):“難為她從何處想來!” 她寫,“孤標(biāo)傲世攜誰隱,一樣花開為底遲”,也被贊賞為“將菊問得無言”。 一樣的才氣稟賦, 一樣的漂淪憔悴,一樣的多愁善感,感情豐富細(xì)膩如春江水。 ——我猜,她不喜歡李義山,或許正是抑郁性人格中自我厭棄的成分在作怪吧。
湘云如小杜。
她似乎永遠(yuǎn)都是那個言笑晏晏、嬌憨可愛的小妹妹;正如他,也該永遠(yuǎn)都是那個鶴舞長空、風(fēng)流俊賞的少年郎。 湘云的性格,其實(shí)該是李太白一類的任俠氣,然而落在詩里,豪邁不羈里有情思繾綣,清麗俊爽里有溫存綽約。 他是春風(fēng)十里揚(yáng)州路,她是光風(fēng)霽月照玉堂;他在長安道簪菊高臥,她在海棠叢中香夢沉酣;他是高樓風(fēng)雨感斯文,她是湘江水逝楚云飛。 是真名士自風(fēng)流,唯少年心永赤忱。 ——時光在她和他身上都不會老。
探春如王摩詰。
房中這一聯(lián):“煙霞閑骨骼,泉石野生涯。” 可比之名句:“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他們身上有一種向上的“政治性”,蓬勃熱烈如向日葵,朝陽而傾。 奉圣酬和,儕輩偕游,大明宮中風(fēng)光駘蕩,鳳凰池畔詩興遄飛;胸懷丘壑,革除宿弊,大觀園重整舊河山,海棠社一呼群芳應(yīng)。 是士大夫,也是隱士。
敏而好學(xué),博聞強(qiáng)識,好書畫,愛山水,竹里館中聽風(fēng)彈琴,秋爽齋里墨海筆林;觀朝槿,折露葵,品市井風(fēng)物,吃時蔬小鮮,清簡悠然里而不乏豐富的生活情趣。 ——后來,遠(yuǎn)嫁如浮云的探春回想起故園群芳之時,是否也會有“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喟嘆呢。
薛小妹如李太白。
名山大川,都曾履足;錦口繡心,氣象萬千。 “昨夜朱樓夢,今宵水國吟。島云蒸大海,嵐氣接叢林。月本無今古,情緣自淺深。漢南春歷歷,焉得不關(guān)心。” 全篇幾乎脫胎李太白的《渡荊門送別》而來:“渡遠(yuǎn)荊門外,來從楚國游。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云生結(jié)海樓。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 “月本無今古,情緣自淺深”一聯(lián),又是神似李太白的:“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若論詩中寶釵之雍容,黛玉之凄迷,探春之豁達(dá),湘云之年少,那么寶琴之壯麗,也當(dāng)為一絕。
寶琴的詩里離不開一個未來夫家的“梅”字。 從奪魁梅花詩到立雪映紅梅,從“不在梅邊在柳邊”到“明月梅花一夢”,正是有梅無雪不精神,有雪無詩俗了人。 仿佛李白的生命中,也有一輪永恒的明月。 ——在傳說中,李白最終投水捉月,沉淪于碧波之間;在未完的紅樓里,薛寶琴的梅花,又將是如何的結(ji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