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種種趣味盎然的“七夕”習俗,體現了人們追求幸福生活的樸素情感,也給我國的民間節日增添了豐富多樣的色彩。
七夕節,又稱七巧節、女兒節、乞巧節等,是中國民間歷史十分悠久的傳統節日。本是拜祭七姐的節日,隨后又以“牛郎織女”民間傳說作為載體,表達的是已婚男女之間不離不棄、白頭偕老的情感,恪守的是雙方對愛的承諾。隨著時間演變,則成為中國情人節。 七夕那天有情人們在這一天互訴衷腸,而單身人士祈求真愛到來,各地人們在這一天還要要進行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既歌頌了美好的愛情,又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祈愿與向往。
【斗巧】
穿針乞巧
穿針乞巧,也叫“賽巧”,即女子比賽穿針,她們結彩線,穿七孔針,誰穿得越快,就意味著誰乞到的巧越多,穿得慢的稱為“輸巧”,“輸巧”的人要將事先準備好的禮物送給得巧者。
對月穿針
“對月穿針”,是指七月初七這天傍晚,家家戶戶都把庭院清掃干凈,年輕婦女和姑娘們先要向織女星虔誠跪拜,乞求織女保佑自己心靈手巧。然后,她們把事先準備好的五彩絲線和七根銀針拿出來,對月穿針,誰先把七根針穿完,就預示著將來她能成為巧手女。
喜蛛應巧
喜蛛應巧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針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時。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說;“是夕,陳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于瓜上則以為符應。”
五代王仁?!堕_元天寶遺事》說:“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曉開;視蛛網稀密以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間亦效之”。
投針驗巧 投針驗巧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于穿針,又不同于穿針,所謂投針驗巧,先準備一盆“鴛鴦水,放在天井里(“鴛鴦水”即把白天取的水和夜間取的水混合在一起。) 盆里的水要露天過夜,再經第二天太陽一曬表面依稀生成薄膜,到中午或下午就可以“驗巧”了。取縫衣針,輕輕平放在水面上,針不會下沉,水底下,就出現針影,這針影若是筆直的一條,即是“乞巧”失敗,若是針影形成各種形狀,或彎曲,或一頭粗,一頭細,或是其他圖形,便是“得巧”。
輸巧 輸巧,七夕乞巧,穿針落人后者為“輸巧”。拜仙之后,姑娘們手執彩線對著燈影將線穿過針孔,如一口氣能穿七枚針孔者叫得巧,被稱為巧手,穿不到七個針孔的叫輸巧。如唐代詩人所描繪:“向月穿針易,臨風整線難。不知誰得巧,明旦試看尋。”祭拜儀式結束后,八仙臺上的擺設保持不動,留待翌日(初七)供姑娘們互相串訪時參觀、評議。七夕之后,姑娘們將所制作的小工藝品、玩具互相贈送,以示友情。
蘭夜斗巧 蘭夜斗巧是一種游戲。七月舊時稱為“蘭月”,而七月初七即七夕這天晚上又叫作蘭夜。將五彩線互相絆結起來,叫做“相憐愛”。女性們一起到閉襟樓上,大家學習穿七巧針乞巧。
【結紅頭繩】 結紅頭繩,七夕風俗之一,據說如果家里如有體弱多病的孩子,家長們常在此日將紅頭繩結七個結,戴在孩子脖子上,祈求上天保佑孩子健康長壽。
【姑娘洗發】 姑娘七夕洗發,也是特別的習俗。許多地區的年輕姑娘,喜歡在七夕節日時用樹的液漿兌水洗頭發,傳說不僅可以讓女性年輕美麗,而且還可讓未婚的少女盡快找到如意郎君。這項習俗,大約和七夕“圣水”的信仰有關。人們認為,七夕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銀河水一樣,具有潔凈的神圣力量。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孫(即織女)圣水”。因此女性在這天沐發,也就有了特殊意義,代表用銀河里的圣水凈發,必可獲得織女神的護佑。
【乞求姻緣】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閃耀,一道銀河橫貫南北,銀河的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婺女星后來衍化成神話中的女神,民間即稱為七姐、天仙娘娘、七娘媽等,是編織云彩、情侶、婦女、兒童的保護神。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都會在七夕夜晚對著星空向織女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
【曬書曬衣】 七月初七這天是魁星的生日,為了祈禱考試順利,七夕這天還會有曬書、曬衣的習俗,同時也可以避免蟲蛀。民俗專家表示,種種趣味盎然的“七夕”習俗,體現了人們追求幸福生活的樸素情感,也給我國的民間節日增添了豐富多樣的色彩。
【吃巧果】 七夕應節食物中,以巧果最為出名,它又名七夕果或者乞巧果子,款式花樣極多。 在古代巧果是用來考驗女子的手藝,手巧的姑娘會捏出各種與七夕有關的花樣,別有一番風味。
原來古代的女孩們在七夕
除了約會還可以干這多有趣事啊!
作為單身的夢夢覺得
這些傳統小游戲很有必要發揚起來
這樣就不用到處只吃狗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