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站在鼓樓上面,一切繁華與我無關。
喜歡聽趙雷歌曲的朋友都知道一句歌詞:“我站在鼓樓上面,一切繁華與我無關。”他是北京人,因此這里說的鼓樓自然指的是北京一個地名。那么這個特別的“鼓樓”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建筑呢?又為何在全國有這么多“分點”呢?
鼓樓的來源與用途
既然是“鼓樓”,那么自然就和鼓有關。鼓是我們國家的一種傳統打擊樂器,一般用陶土燒成鼓框,用動物的皮革制作鼓皮而成。因其聲音雄壯激昂,在古代通常作為祭祀、狩獵和征戰活動的引導的“伴奏”,鼓聲一響上達天聽,鼓舞人心,最適合面向較廣范圍的群體傳播信息使用。“一鼓作氣”的典故便是最鮮明生動的寫照。
那么“鼓樓”又是如何產生的呢?在鐘表等現代記時工具產生之前,古代先民也是需要記錄一天的時辰來方便生產生活的。個人計時可以用漏斗、燒香、觀日等方法,但是每個人記錄的時間都不一樣,而官方或村社是需要一個古代版的“北京時間”來統一時刻并且廣而告之的,于是“鼓樓”這種建筑便應運而生:官府或村莊專門在高處建造一棟容納大鼓的建筑,由專人在此負責按時擊鼓傳音。鼓樓最早備有4個銅漏壺:天地、平水、萬分、收水。漏壺正中安裝一個用機械操縱的名叫“饒”的銅樂器,每刻都會擊饒報點。
有一個成語叫“晨鐘暮鼓”,即清晨時候敲鐘,日落時分敲鼓,這是源自于唐代關于城門開關的規章制度。清晨敲鐘已提示開啟城門,人們可以進出,傍晚擊鼓以提示關閉城門,實行宵禁限行。在這里“鼓樓”相對應的是“鐘樓”,在建筑里安置一口大鐘,與鼓樓遙相呼應,起到的是一樣的報時效果。不過制造大鐘的成本明顯比大鼓高的多,一般只在城市才有設置,因此鼓樓相對而言要普及得多。
除了記錄時辰外,由于鼓聲可以擴散到很廣的范圍,因此鼓樓又被用作在敵情或災害等突發狀況來臨時,及時報警傳遞信息,相當于現在的公共廣播。宋朝孔平仲的《孔氏談苑·封置鼓樓》就記載道:“齊李崇為兗州刺史,州劫盜,崇乃村置一樓,樓懸一鼓,盜發之處,搥鼓亂擊,諸村如聞者,槌鼓一通,次聞者,復撾以為節,俄頃之間,聲布百里,伏其險要,無不擒獲。”在此則記載中,刺史所設置的鼓樓其起到了有效的預防和通知抓捕盜賊的作用。
正是因為鼓樓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全國各地才會廣泛推廣此“先進經驗”,特別是重要城市的鼓樓都會建得“高大上”,和鐘樓一起作為該城市的地標建筑而存在。由于造鼓樓的地方實在太多了,讓我們挑選其中幾個著名城市的鼓樓來欣賞其風采。
一. 北京鼓樓:帝都氣象
在趙雷的《鼓樓》中,北京鼓樓似乎是一個充滿著人情味的休閑場所??蓪嶋H上,北京的鼓樓卻是雄偉壯觀,一派帝都氣象。它位于北京城中軸線的地安門外大街北端,為重檐三滴水木結構樓閣建筑,樓身坐落在4米高的磚砌城臺之上,東西長約56米,南北寬約33米,通高46.7米,是元、明、清三朝的中央報時臺和首都地標建筑。
按清代的時刻劃分,每天晚上分為五節,每節為兩小時,晚上7點到9點(戌時)叫定更,9點到11點(亥時)叫二更;11點到凌晨1點(子時)叫三更;1點到3點(丑時)叫四更;3點至5點(寅時)叫五更;5點(申末卯初)就雄雞報曉了,只能說古人沒有電燈所以早睡早起。按“中央報時臺”的規定,在初更和申末卯初的時候,先擊鼓后撞鐘,而二更至五更則只撞鐘不擊鼓。擊鐘鼓時先快擊十八響,再慢擊十八響,因此有“緊十八,慢十八”之說??炻嚅g計六次,共擊108響,因此熬夜敲鐘的值班人員也是夠累的。
北京的鼓樓始建于元代,取名叫齊政樓,設在今舊鼓樓大街南口。明永樂年間營建北京紫禁城,對終鼓樓進行了重建和修繕。歷經200余年的太平時光后,清順治十一年(1654年)二樓毀于火災,直到乾隆年間才重建,嘉慶五年(1800年)重修??墒桥c同樣有著悲慘遭遇的圓明園一樣,北京鼓樓也沒有免于被西方列強搶掠的命運。
在八國聯軍入侵京師時,鐘鼓樓上的文物遭到了破壞,只有建筑還保存完好,到了民國年間改為了景點向公眾開放。民國十三年(1924年)將鼓樓改為明恥樓以警醒國人,第二年復改為元代之名齊政樓。在建國后,鼓樓終于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加以保護和修繕,我們才能夠在地安門旁一覽其風采。
二.南京鼓樓:明鼓清碑
與北京不同,南京有一個行政區叫“鼓樓區”,南京大學等幾所高等院校也有名為“鼓樓校區”的分校區,得名于此正是緣于南京鼓樓。它坐落在南京鼓樓區的北京東路等五條主干道交匯的,海拔40米高的鼓樓崗上。分上下兩層,下層建成城闕樣式,高達9米,中間有券門三道,貫通前后,上有“暢觀閣”題額。上層建筑則分為中殿和東西兩殿。與北京鼓樓一樣,它也是南京城的報時臺和地標建筑。
南京鼓樓作為明代都城的標志性建筑,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位置正好在城墻圍成的幾何面積中心。明太祖朱元璋為了在全城統一各政府部門的辦公時間,修建了鼓樓這個報時機構,由掌管報時的官吏專門掌控。鼓樓用于定更所用之鼓總共二十五面,一面主鼓,二十四面群鼓,是按照傳統的二十四節氣而設置的。
“晨鐘暮鼓”不僅是唐代發端的一個成語,在“老南京”也是一個廣為流傳的美好故事:每天的黎明和黃昏時分,隨著鼓樓的擊鼓聲響,從城中央的鼓樓跑出十三匹快馬,向十三個城門處飛馳而去,從而控制對城門的啟閉。渾厚悠揚的鼓聲傳遍整個城市的大街小巷,百姓們按鐘鼓聲安排一天的起居勞作,好一派安寧祥和的景象。
南京鼓樓在經過了200余年的安寧時光后,毀于明末清初的戰火之中,只遺留下城闕遺址直到康熙皇帝南巡時,在此登臨四望,并留下“潔己愛民,奉公守法,激濁揚清,體恤民隱”的告誡。于是兩江總督在鼓樓基座上樹立一個刻著該圣諭的石碑,并在上面又建了一座樓,更名為“碑樓”,故鼓樓有“明鼓清碑”之稱。
在太平天國農民戰爭中,鼓樓隨著金陵城的破壞而破壞,只得在和平時期再次重建。到了民國時期,鼓樓被改成城市公園向公眾開放,在一段時期內又被作為中央天文研究所臨時辦公場所而使用。建國后,鼓樓長期作為南京的一個著名景點和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而存在,并得到了進一步的修繕。朋友們可以在崗下的環形道路上開車或步行一圈,360度無死角欣賞其形象。
三.西安鼓樓:冠絕天下
若論體型和保存完整程度,西安鼓樓若稱第二,那就沒有哪個鼓樓敢稱第一了。它位于古都西安市中心,東西南北四條大街交匯處的西安鐘樓西北方約200米處。它建在方型基座之上,高約36米,為梁架式木結構樓閣建筑,頂部為重檐形式,在檐上覆蓋有深綠色琉璃瓦,樓內貼金彩繪,畫棟雕梁,頂部有鎏金寶頂。在鼓樓第三檐下,南北各懸匾額一塊,南面為“文武盛地”,北匾為“聲聞于天”。西安鼓樓是鼓樓建筑設計的標桿之作,亦是西安城的報時臺和地標建筑。
明太祖朱元璋實在是一個“鼓樓狂魔”,很多城市的鼓樓都是他執政時期修建起來的。西安鼓樓便是在洪武十三年(1380年)由長興侯耿炳文和西安知府王宗周共同主持建造,在煙雨朦朧之中奠基,比南京城的鼓樓還要早兩年建成,建筑級別也比南京鼓樓更高。它不像一般城市的鼓樓位于城市中心地帶,而是位于明代西安城的西南,因此為了讓全城的官吏百姓都能聽到“晨鐘暮鼓”,建筑修建得特別高大,西安城的各級政府部門和居民最熟悉的聲音便是鼓樓的鼓聲。
明末農民起義對西安鼓樓造成了破壞,直到清乾隆五年(1740年)才由陜西巡撫張楷主持重修,相傳南匾上的“文武盛地”四字就是他題寫的,而書寫北匾“聲聞于天”的則是“名儒”李允寬,這兩塊匾額是鼓樓的“鎮樓之寶”。西安鼓樓一直完好地保存到了建國后,兩匾被破壞,后又由陜西省文物局等機關經過研究論證,重現了這兩顆“明珠”在世人面前。朋友們只需站在閣樓的南北兩側駐足觀看即可。
四.天津鼓樓
與其他三個古都高高在上的鼓樓相比,天津的鼓樓則顯得接地氣得多,而且和鐘樓合為一體。它位于天津市南開區的老城區中心,高27米,主體為鋼混結構,磚城木樓,外形按明清木作大式,設斗拱和飛檐。磚城四面做明式七券七伏鍋底券拱門,四拱門上方重置漢白玉城門石,鐫刻鎮東、安西、定南、拱北字樣。天津鼓樓是天津衛的“三宗寶”(鼓樓、炮臺、鈴鐺閣)之一,體現了老天津的建筑人文風貌。
天津城最早是作為軍事要塞而建立起來的。在明代靖難之役中,天津作為燕軍的一個軍事基地而存在。明成祖朱棣奪取帝位后,便在天津設衛所筑城池。到明弘治年間,山東兵備副使劉福將原來的土城固以磚石,并于城中心十字街處建鼓樓。當時建造的鼓樓高三層,磚城木樓,四面設拱形穿心門洞,分別與東西南北四個城門相對應。上層樓內懸一口兩噸的唐宋制式鐵鑄大鐘。報時規則與其他鼓樓相同,都是敲108響。后來清代天津詩人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