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蘇東坡是中國五千年來最懂生活的人。
蘇東坡是中國五千年來最懂生活的人。
林語堂贊其一生是“人生的盛宴”——在中國歷史上,還找不到誰的生活能比他更豐富精彩,還找不到誰能比他更善于發掘生活的快樂。
我們一直看重作為文學家的蘇東坡,而忽視了作為生活家的蘇東坡。但其實,作為生活家的蘇東坡更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因為人生最重要的,就是擁有發現快樂和制造快樂的能力。
人生緣何少快樂,只因未讀蘇東坡。
01
“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
你知道《三字經》這句話說的是誰嗎?
沒錯,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洵。
發憤讀書的蘇洵給兩個兒子蘇軾、蘇轍提供了一個大寶藏——滿屋藏書。
蘇軾兩兄弟就這樣從書堆里泡大了。
1057年,20歲的蘇軾帶著弟弟進京趕考。
這一年科考的主考官是大文豪歐陽修,
副主考官是宋詩“開山祖師”梅堯臣。
參加考試的學生有哪些,說出來嚇死人。
除了蘇軾、蘇轍,還有張載、程顥、程頤、曾鞏、曾布、呂惠卿、章惇、王韶。
這十人后來都對中華文明產生了深遠影響。
這一屆科考,因此被稱為“千年科舉第一榜”。
考完閱卷,梅堯臣拿著一張試卷手舞足蹈。
歐陽修接過一看,嘖嘖贊嘆:“真是妙文啊!”
他提起筆,立即想把此卷圈為“第一”。
正要下筆,他忽起一念:“這肯定是我弟子曾鞏所寫,我若將他圈為第一,其他人必會覺得不公。”
于是筆鋒一轉,將此卷定為“第二”。
哪知解封一看,此卷作者竟是蘇軾。
歐陽修立馬對蘇軾青眼以待。
“把你舊日文章也找來我看看。”
一看,歐陽修更是驚贊不已:
“讀軾書,不覺汗出,快哉快哉,老夫當避路,放他出一頭地也。”
他覺得自己這個文壇領袖該退休了,
以便讓蘇軾這個年輕人出人頭地。
1061年,朝廷舉行了一場制科考試。
何為制科考試?
就是皇帝為直接選拔特優人才設置的考試制度。
這個考試那可比進士考試高大上多了,
北宋南宋錄取的進士一共有4萬多人,
但制科考試錄取了多少?只有41人。
要中榜,那比中六合彩特等獎還難。
制科考試設置分為一二三四五等。
一等二等,要求太高,就是虛設。
第三等實際就是最高等級。
北宋建國100多年來,
也只有一個叫吳育的人考過一個第三等。
這一年,蘇軾兩兄弟都參加了制科考試。
結果蘇軾得了第三等,蘇轍得了第四等。
宋仁宗高興壞了,連連感慨:“朕為子孫后代得了兩位清平宰相!”
很多人感慨:“我要有蘇軾的天賦就好了。”
他們以為蘇軾的成功全靠天賦,
卻不知其成功更多源于后天的勤奮。
蘇軾晚年時曾對弟子王古說:
“我每讀一部經典,都是從頭抄到尾。”
蘇軾被貶官黃州時,朋友朱載上去看他。
朱載上在客廳等了很久,蘇軾才出來。
“我剛才在做每天的功課,沒發覺你來了。”
朱載上問:“每天的功課是什么?”
蘇軾回答:“抄《漢書》。”
朱載上驚問:“您還用得著抄書嗎?”
蘇軾回答:“這是我第三次抄《漢書》了。開始一段事抄三個字,后來一段事抄兩個字,現在一段事抄一個字。”
朱載上說:“把您抄的書給我看看呢?”
蘇軾立即取出一冊抄書給他。
朱載上雙眉緊皺,一點也看不明白。
蘇東坡說:“請您說一個字。”
朱載上就隨便挑了一個字,
蘇東坡立馬背出數百字,無一差錯。
那天回家后,朱載上對兒子朱新仲說:
“比我們優秀的人還比我們更努力,我們有什么資格不勤奮呢?”
02
北宋后期政壇最大的政治事件,
就是黨爭——新黨和舊黨之爭。
新黨以王安石為首,要改革,要變法。
舊黨以司馬光為首,要保守,要持舊。
兩派互不相讓,斗得你死我活。
而剛剛步入仕途的蘇軾呢,
既不新也不舊,既不左也不右。
“我不站隊,我只看這事對老百姓好不好。”
新黨得勢,大力推進均輸法、青苗法等改革,
急功冒進,引發諸多社會問題。
蘇軾站出來說:“這樣激進要不得,急易生亂……”
新黨就不爽了:“敢反對,我弄你。”
于是,蘇軾就被不斷貶謫流放。
舊黨得勢,便全盤否定改革,恢復舊制。
“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
看到蘇軾以前被新黨打壓,
舊黨就以為蘇軾是自己人,
便讓他青云直上,從八品升到正三品。
哪知蘇軾升官后不但不感激涕零,
反而站出來批評舊黨:“改革雖有弊端,但也有很多益處,不能全盤否定。”
舊黨不爽了:“竟敢幫新黨說話,我弄你。”
于是,蘇軾又被不斷貶謫流放。
在新舊兩黨的反復得勢和失寵中,
蘇軾總是顯得那么不合時宜。
“新黨看他像舊黨,舊黨看他像新黨。”
左右不受待見,所以經常被“誤傷”。
從政40年,他竟被貶謫流放了33年。
最高時,他做過中央部長、皇帝秘書,
最低時,他做過縣處級民兵副團長。
在那個時代,官員幾乎都會選擇站隊。
不從“新”,就仗“舊”,以求飛黃騰達。
如果蘇軾也如此,本可以官拜宰相。
但他就是不:“我不看新舊,只就事論事。”
他從不違心地阿附于任何一方,
“你做得好,我就點贊;做得不好,我就拍磚。”
官可以不做,命也可以不要,
但要我說違心話,臣妾做不到啊!
王國維說:“三代以下詩人,無過屈子、淵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無文學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
屈子、淵明、子美,即屈原、陶潛、杜甫。
而這個子瞻,就是蘇軾。
不論“新”當政,還是“舊”臨朝,
不管是仕途順達,還是逆境當道,
蘇軾都始終保持著人格的超然獨立,
不因“進”而流于逸樂,也不因“退”而短其氣節。
他是一位真正的君子。
03
1079年,42歲的蘇軾調任湖州知州。
上任后,他例行公事,
給皇上寫了一封感謝信《湖州謝表》。
“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
“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
新黨看了這些話,不爽到極點。
于是便四處收集蘇軾詩作,
挑出一些他們認為隱含譏諷的句子,
然后上書皇上:“蘇軾誹謗皇上,抨擊新法……”
隨后新黨們紛紛上書,要求處死蘇軾。
神宗一聽:“蘇軾原來這么壞啊!”
便派人將蘇軾抓捕回京,下了大獄。
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烏臺詩案”。
受此牽連的文人官員多達數百人。
驚聞皇帝要殺蘇軾,蘇粉們都坐不住了。
蘇軾這家伙實在是太招人喜歡了。
有本宋朝人寫的筆記,叫《甕牖閑評》。
《甕牖閑評》記載了一些關于蘇粉的故事。
比如蘇軾任杭州通判時,
同劉敞兄弟乘船游西湖。
游覽途中,一女子突然駕船追上來。
此女子氣度嫻雅,容貌俊美。
她懷抱琵琶,對著蘇軾深情唱到:
“我年輕時超級仰慕君,一心就想嫁給君。
可卻日日思君不見君,苦等渴盼多年后,
以為今生沒機會見君了,才嫁為民妻。
今天能見君一面,死也值了。”
不但女人喜歡蘇軾,男人也喜歡。
北宋學者章元弼,娶了美女為妻。
婚后,美女發現丈夫老喜歡整夜讀蘇詩,
便惱了:“你愛蘇軾勝過我,把我休了吧。”
哪知道章元弼真的把她給休了。
不但平民士人喜歡蘇軾,皇帝也喜歡。
宋史有載:“神宗尤愛其文,宮中讀之,膳進忘良,稱為天下奇才。”
蘇粉們大聲疾呼:“蘇軾可殺不得啊!”
神宗本也是蘇粉,但他這次鐵了心了。
“蘇軾抨擊新法,朕要殺一儆百。”
這下,連退了休的三朝元老張方平都坐不住了:
“蘇軾乃奇才,實在是殺不得啊!”
神宗不睬:“任何人都不能阻礙變法改革。”
蘇軾眼看就要命喪黃泉了,
這時,他最大的粉絲曹太后站了出來。
曹太后叫來神宗,講了一個故事:
“那一年,仁宗皇帝高興地對本宮說,
今日我選了兩個宰相之才——蘇軾和蘇轍。
我老了,用不著他們了,
我要把他倆留給子孫們用。
如今你不但不用蘇軾,還要殺他。
你怎么對得起死去的仁宗皇帝啊!”
神宗說:“那我就把他們都放了吧!”
曹太后說:“不必都,只放蘇軾一人就行。”
蘇軾就這樣得救了。
大難不死的他被神宗下放到湖北黃州,
任職黃州團練副使,相當于黃州民兵副團長。
他“人生的盛宴”就從這里開始了。
04
蘇軾帶著一家20多口來到黃州。
可副處級干部,工資實在太低了。
“我沒法養活一大家子人啊。”
于是他就去求見黃州太守徐君猷,
“能不能幫我想個辦法。”
徐君猷剛好也是蘇軾的粉絲:
“那我把東門土坡50畝荒地給你吧!”
蘇軾帶著一家人,開始了墾荒種糧大生產。
這片坡地雖然貧瘠,但足夠大,
種上糧蔬,倒也勉強可解決一家溫飽。
蘇軾萬分感激這片城東門外的土坡,
于是給自己取了一個名字——東坡居士。
一日,蘇東坡與友人劉倩叔共游南山。
友以蓼菜、新筍等野菜相待,
蘇軾品嘗后,舉箸慨嘆:“人間有味是清歡。”
在經過仕途的起起落落后,
蘇東坡終于悟得——人間有味是清歡。
清歡之所以好,是因為它是對生活的超逸,
不為名權利所困,只講究心靈的品味。
“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后才發現:
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
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后才知道:
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系。”
人這一生,與其羈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