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古代,人們把系在頭上的裝飾物稱為“頭衣”。
中國古代,人們把系在頭上的裝飾物稱為“頭衣”。帽子是古代“頭衣”的一種,并且是最古老的一種,據載從黃帝時就已經開始出現。主要包括冠、冕、弁、幘(幞頭)等。
“冠”古代是頭上裝飾的總稱,用以表示官職、身份與禮儀之用。冠類在歷代的演變中從形式可分為冠冕、巾幘、幞頭、帽、盔,笠等,從身份也可分為帝王官吏、文人學士、武職將帥、后妃仕女,布衣、道釋等幾大類。
冠冕的形成據歷史資料及有關記載的推測:冠是古人根據自然界中鳥獸的頭形加以模仿、裝飾與改制而成。為了禮儀與裝飾,古人根據鳥獸的頭型改制成冠,將鳥獸的須胡改飾成纓與緌,這是古代冠的基本結構。并用簪貫插在發上使其穩定,用纓裝飾在冠上,用緌帶垂下使其牢固與美觀。冠的質料,在黃帝以前用皮革制成,以后多用布帛制成。
1.小冠(也稱束髻冠)
這是一種束在頭頂的小冠,小冠多為皮制,形如手狀,正束在發髻上,用簪貫其髻上,用緌系在項上,武官壯士則多飾纓于頂上,稱為垂冠,初為宴居(在家便裝)時戴,后通用于朝禮賓客,文官,學士常戴用。
2.獬豸(xiè zhì)冠(也稱法冠)
這是執法官所戴,獬(音卸)豸(音志),傳說是神羊,善判斷曲直,故為執法官所戴,秦漢及秦以前各代常用。
3.進賢冠(也稱儒冠)
是在朝的文官所戴,冠上有梁為記,亦稱梁冠,以梁的多少來分等級爵位,并可再襯巾幘,如無巾幘與梁數,則為儒者戴用。
4.鶡(hé)冠(又稱武冠)
為古代武官武將所戴,冠頂插飾鶡毛以示英勇。鶡(音何)是屬鴟鳥類,性勇好斗,至死不卻,為秦漢及秦以前各代武官所戴。
高山冠在古代多為謁者所戴,謁者是掌賓受事之官(為皇帝傳令或引見外賓受事之官),一般為中外官、謁者、仆射所戴用(仆射為隋唐官制,是尚書省的主管)。高山冠其形方而有山(山為冠中間之飾),高而豎直。
6.委貌冠(又稱元冠)
委貌冠為諸侯朝服之冠,委貌即禮儀之道,委即安定,貌即正容,是在朝官臣所戴。委貌冠其形如圓,傾斜,后高前低,根據〈庶物異名疏〉云:長七寸,高四寸,制如覆杯,前高廣,后卑銳。
7.遠游冠
遠游冠為王公所戴,在朝上品的朝臣也多戴用,有展筒(即冠前的橫圍片),冠上一般飾有三梁,有時也襯黑介幘或青緌以做裝飾。遠游冠其形方,后傾,外有圍邊,開前合后。
梁冠多為在朝文官所戴,一品七梁,二品六梁,三品五梁,四品四梁,五品三梁,六品,七品二梁,八品,九品一梁,梁冠為歷代在朝文官所好戴。梁冠其形方,前低后高,后傾,有圍片,前開后合。
以上所舉是歷代常用的主要冠式,在遠古時,據記載還有緇(zī)布冠、周弁(biàn)、皮弁,爵弁、毋追冠、章甫冠、巧士冠、卻非冠,漢代還有樊噲冠、建華冠、術士冠等等,這些冠有的冠名改為上述的冠名,有的很少被延用。
“冕”是古代帝王、諸侯、卿、大夫所戴的禮帽,因而皇位繼承者才能加“冕”。冕冠的頂部,有一塊前圓后方的長方形冕板,冕板前后垂有“冕旒”。
“弁”指古代貴族男子戴的一種次于冕的帽子,通常配禮服用,分為兩種。赤黑色布做的叫爵弁,是文冠,為祭祀之用;白鹿皮做的叫皮弁,是武冠,冠上鑲有飾物,一般是皮革縫隙之間綴有珠玉寶石,為田獵戰伐之用。
“幘”是包發之巾,又稱幅巾或巾幘,或稱帕頭。幘最初在百姓中流行,自漢元帝始,貴族也用幘束發。北周時期,武帝為易于讓自己的軍隊戴用,特意把巾制成含有四個角的形狀,當時稱作“幞頭”,經隋唐宋幾代,幞頭不斷改變樣式,成為主要的冠帽。
帽子經歷代演變,出現了許多不同樣式。從出土文物中,可以看到它的概貌。
冠,就是貫,表示一以貫之,始終如一的意思。古人把帽子看得比生命還重要,即便到死,也不能免冠,與古代社會禮制及生活有密切關系?!蹲髠?middot;哀公十五年》記述了孔子的信徒子路“結纓而死”的故事,這是公元前480年冬天的一個悲壯的犧牲。衛國發生內亂,子路被人砍斷了系冠的纓。他說:“君子死,冠不免。”于是,停下戰斗來“結纓”,結果被對方殺死了。
從一些文學作品里也能一窺帽子的蹤影。唐代白居易的《霓裳羽衣舞歌》中有“虹裳霞帔 冠,鈿瓔累累佩珊珊”的詩句,形容女子出閣時享受穿戴鳳冠霞帔的殊榮。杜甫在《夢李白》一詩中寫道:“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
《詩經·衛風·淇奧》詠到:“有匪君子,充耳琇瑩,會弁如星。”是說那些有文采之人所戴的帽子,垂著美石之類東西,如玉潤澤;或玉圓羅列,多如星星。
唐代李延壽所著的《北史·熊安生傳》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北齊有一位名叫宗道暉的人,平時喜歡頭戴一頂很高的帽子,腳上穿一雙很大的木屐。每當有州將等級官員到來,他都要以這身打扮去謁見。見到官員時,又總是向上仰著頭,舉著雙手,然后跪拜,一直把頭叩到木屐上,極盡阿諛奉承之能事。
從這以后人們便把吹捧、恭維別人的行為叫做“給人戴高帽”,把喜歡別人當面阿諛的人稱為“喜歡戴高帽”?!缎α中卵拧防锞陀羞@樣一個關于“戴高帽”的笑話:
有個門生出京去做地方官,去和他的老師告別。老師說:“出外做官,很不容易,千萬要謹慎小心!”門生回道:“請老師放心,門生已經預備好高帽子一百頂,每人各送一頂,管叫地方上人人高興!”老師發怒道:“我們應以忠直之道對待別人,何須如此呢?”門生裝作無可奈何的樣子說:“天下像老師這樣不喜歡戴高帽的人,能有幾個呢!”老師聽了很高興地點頭說:“你講的也不錯!”門生出來對朋友說:“我的一百頂高帽子,已經只剩下九十九頂了!”
帽子與現代人們的生活也密不可分,由此還衍生出許多與之相關的成語。如冠冕堂皇、怒發沖冠、沐猴而冠、張冠李戴、彈冠相慶、衣冠楚楚等,不一而足。在體育競技場上,人們將繼續保住上次冠軍名次的冠軍稱為衛冕冠軍。在足球比賽中,如果有獨中三元的表現,就叫做“帽子戲法”。這些均反映了帽子在人們生活中的地位,說明帽子歷史悠久,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