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之前在參觀國家博物館時看到了一組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漢服磚畫,特意拍了下來。
之前在參觀國家博物館時看到了一組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漢服磚畫,特意拍了下來。感覺這是當時的人自己給自己的真實記錄。里面有值得追尋的東西。
這張是南朝時期的王子喬與浮丘公畫像磚于1958年在河南鄧縣學莊出土。畫面左邊吹笙的人是王子喬,右邊的是浮丘公。
當時初看到王子喬與浮丘公的名字,只感覺陌生又熟悉。陌生在從來沒聽說,熟悉在他們又像是刻文化里的一段記憶。這里面肯定有很神奇的故事。于是在網上查找得如下:
王子喬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仙人,他的故事最早出現于戰國時期,經過后人不斷渲染、加工,內容越來越生動。在傳說里,王子喬是周靈王的太子,原來叫王子晉。他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吹笙做鳳凰鳴”。《列仙傳》上的這句話不太好解釋,可以理解成一邊吹笙一邊學鳳凰叫,也可以理解成用笙吹出一曲《鳳凰鳴》,我們只能說他是一位喜歡鳳凰的音樂家。這位音樂家整日游走在伊水與洛水之間,尋找心中的鳳凰。有一天他來到中岳嵩山,遇見了早已成仙的道士浮丘公,于是隨浮丘公飄然而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三十多年后,一個叫桓良的人在嵩山見到王子喬,王子喬對他說:“告訴我的家人,七月七日那天在緱氏山頭等我。”到了那一天,王子喬果然乘白鶴駕臨山頂,與大家揮手告別,然后又不知所蹤。
原文:
王子喬者,周靈王太子晉也。好吹笙,作鳳凰鳴。游伊洛之間,道士浮丘公接以上嵩高山三十余年。后求之于山上,見桓良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于緱氏山巔。”至時,果乘白鶴駐山頭,望之不得到。舉手謝時人,數日而去。亦立祠于緱氏山下,及嵩高首焉。妙哉王子,神游氣爽。笙歌伊洛,擬音鳳響。浮丘感應,接手俱上。揮策青崖,假翰獨往。
譯文:
王子喬是周靈王的太子,名叫晉。喜歡吹笙,學鳳凰的鳴叫。游戲于伊水和洛水之間,道士浮丘公牽著他的手上了嵩山,住了三十多年。后來,人們到山上來找他,他對桓良說:“請告訴我的家人,七月七日在緱氏山頭上等我。”到了那天,王子喬果然乘著白鶴飛來,停在山頂之上,人們只能望見他卻不能上到山頂。他舉手向當時來看他的人致意,過了幾天才飛去。人們在緱氏山的腳下和嵩山的頂上同時立祠奉祀他。奇妙王子喬,神游天地氣度爽朗。吹笙伊水洛水間,擬音如鳳凰歌唱。浮丘公受到感應,攜手同把嵩山上。揮鞭策于青崖處,乘仙鶴獨來獨往。
浮丘公或稱浮丘子,或曰即壺丘子。傳說中遠古神仙,一說黃帝時人。一說周靈王時人。王子晉好吹笙,游于伊洛之間,遇浮丘公,乃引王子晉上嵩山修仙。
浮丘公典源
《太平御覽》卷四十六〈地部十一·江東諸山·黟山〉
《歙縣圖經》:「北黟山,在縣西北一百六十八里,高一千一百七十丈,禮樂水出焉。舊名黃山,天寶六年,敕改焉。案江南諸山之大者,有天臺,天目,而天目近連浙江,天臺俯瞰滄海江海者,實以地下為百川所歸,然歙州則江之上游,而海上濫觴也,今計歙川之平地,巳合與二山齊矣,況其山又有摩天戛日之高,此則浙江東西宣歙池,饒江等州山,并是此山之支?明矣,其諸峰悉是積石,有如削成,煙嵐無際,雷雨在下。其霞城洞室,符竇瀑泉,則無峰不有,若林澗之下,巖巒之上,奇蹤異狀,不可摸寫,信靈仙之窟宅也。山中峰有溪,丘公仙壇,彩霞靈禽,棲止其上,是浮丘公與容成子游之處所。昔有人到壇所,忽見樓臺煥然,樓前有蓮池,左右有鹽積米積。遂歸引村人上取,了不知其處所。山下人往往聞峰上有仙樂之聲。」
故事傳說:當時浮丘山下住有兩個盲人,其中一個怕有五、六十歲了大家都叫他浮丘公;年紀輕的那個,二十多歲,叫做浮丘叔。他們兩人總共才有一只眼睛,浮丘公雙目失明,浮丘叔一雙眼睛有一只殘廢。可是奇怪得很,剩下這一只眼卻是兩人共用,只要他們互相攙扶在一起,浮丘公也看得見路。于是他們經常互相扶著,到浮丘山后山砍柴割草,換糧食度日。每日都是天一亮就上山,到日落西山才回去,鄰近的人看到這個樣子,都經常施贈一些麥面、粟米給他們,可是每次得到施贈,浮丘叔都是先讓浮丘公吃,而他自己卻挑著重擔,一步一踉蹌地拉著老人回家去。 冬天,天寒地凍,寒風呼嘯,他們照樣背著柴刀,互相攙扶著上山來;夏天,烈日當空,一陣風,一陣雨,他們亦從未間斷過。 山上到處都有他們的足跡,到處都灑下他們的汗水。鄰居二叔婆看他們日子過得這么艱難,經常送一些麥豆給他們。這麥豆既可當菜,又可頂飽,浮丘公他們也很喜歡吃這種東西,只是拿得多,總覺得有點不好意思,自己也有手有腳,不能總依靠別人的施舍過日子? 有一天,二叔婆又送麥豆來,浮丘公說什么也不肯再收了。二叔婆卻說:“大家是鄰舍,我的就是你的,你們眼睛又不方便,這有什么關系?”浮丘公委婉地說:“話雖是這樣講,但你們種這些麥豆也很艱難啊!”這一說提醒了浮丘叔,他想;別人能種,我們為什么不能種呢?我還有一只眼可以看得見呵!于是他把這個想法告訴了浮丘公和二叔婆,把送來的麥豆收下來作種子。 第二年春天,他們又象上山砍柴割草時一樣,互相攙扶著,到浮丘山上去開墾荒地。 這浮丘山,高不過一丈五、六,寬不過四百幾步,哪有多少地方?能種植的別人早開光了,剩下東頭一點地方,撥開表土,下面全是紅色巖石,哪能種什么東西?可是沒有別的地方,他們也只好在那里開荒了。浮丘公在前邊掘,浮丘叔在后邊種,掘一下,行一步,種一穴,摸一摸。別人一天種下三斤種,他們三天才種下一斤多。剛好那年又遇上天大早,谷雨都過了,還未見過一滴雨水。俗話說:谷雨無雨,交田還田主。這些旱坡地更加旱得厲害。兩個盲人,就靠一只眼睛,摸著爬著抬水淋地,收工回來的時候,還要挑回一擔柴草,換點油鹽茶米,維持生活。 說來也怪,別人種的麥豆,雖然水多肥足,但結莢不多,據說是早先旱壞了,但他們兩人種的麥豆,枝葉長得又黃又弱,卻結滿了一串串的豆莢;別人種的麥豆,開的是紫藍紫藍的小花,而他們兩人種的麥豆,開的卻是黃澄澄的金花。到收豆子的時候,奇跡出現了。別人收的是平常的麥豆,他們收的都是一顆顆黃燦燦的金豆。呵,連那些豆稈,也變成了紅白相間的珊瑚玉樹。人們傳說:勤奮的浮丘公和浮丘叔得到仙人的助協,種成了金豆,后來他倆自己也成仙啦! 他們成仙以后,為了報答當年的施主,特別是二叔婆,他們把這些金麥豆撤到每家每戶的門口,撒滿了一街。他們肩上擔的柴草,都變成珊瑚玉樹了。就在當時便有童謠曰:浮丘公、浮丘叔, 兩人同有一只眼, 撒豆成金無人知, 修道成仙越天年。 黃帝為尋找母親,駕龍車繼續南行,來到今天的湖南境內,龍車正行之間,在那道路中有兩個蠻人阻擋在路中,四匹馬飛奔而來,他們卻毫無懼色。那馬夫不得不趕緊急勒住馬,停下車來。 黃帝問:“為什么停車?” “報告黃帝,前面有兩個蠻人站在路中!”。 黃帝聽后,臉色一沉,立即拉開車簾,一看,原來是一老一少,兩個瞎子,于是,命車夫去問問他們為什么擋住道路? 車夫領命后,跑過去怒斥道:“你們為什么擋住我們的道路?你們不要命了?” 老者卻不慌不忙地回答說:“你快去告訴車中的黃帝,我們有要事相告!” 車夫不覺一怔,兩個瞎子怎么會知道車中就是黃帝?他不由得大驚,急速回轉來,報告給黃帝。嫘祖見衛士還沒有趕來,立即勸黃帝不能去,要去她代黃帝去。可此時,素女卻說:“大姐姐,你太多慮了,兩個瞎子要見黃帝一定是吉事,沒有兇險!”黃帝手據銅長劍,心想:即使兩個瞎子想暗算我,我也能對付。于是由車夫扶下車大步走向兩個瞎子。浮丘公見黃帝真的來了,便躬身一拜說:“浮丘兄弟有禮了!” 黃帝還禮。 浮丘公進言曰:“黃帝陛下,我們受師傅委托,前來告訴您:您母親元天大圣后當年被我師傅救走了!” “我母親被仙師救到了什么地方?” “我們也不知道!” “仙師說過嗎?我們母子什么時候能相見?” “師傅說,等陛下完成了統一大業,百年升仙后便能母子相見!” 黃帝雖然不能母子相見,但知道母親被仙人所救,他也就松了口氣。但對蠻民們的搶母之仇恨并沒有因母親被仙人所救就消除了。 黃帝見浮丘公被他的弟弟扶著,而已經不太年輕的弟弟也就只有一只眼,再見他倆仙風道骨,絕不象一般的蠻民,于是,當即請他倆做他的巫師。 浮丘公兄弟馬上便答應了下來,雖然,他們不再為糊口而操勞了,但一個人活著不僅僅是為了一口飯吃來填飽肚子,填飽了肚子,還得做一番事業,能跟隨著黃帝,正是能實現他們的心愿的機會。后來,黃帝善待浮丘公兄弟,使他倆成為他溝通神靈的得力巫師,并被派往太行山麓神龍池為黃帝養神龍。
李善注引《列仙傳》:“浮丘公接王子喬以上嵩高山。”唐李白《鳳笙篇》:“莫學吹笙王子晉,一遇浮丘斷不還。”唐劉禹錫《酬令狐相公見寄》詩:“何時得把浮丘袖?白日將昇第九天。”宋司馬光《游仙曲》之二:“何時得接浮丘袂,滄海橫飛萬餘里。”參見“浮丘公”。2.復姓。漢有浮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