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五千年的中華民族的發展史里,早就有了關于發簪的記錄,發簪是指用來固定和裝飾頭發的一種首飾。
五千年的中華民族的發展史里,早就有了關于發簪的記錄,發簪是指用來固定和裝飾頭發的一種首飾。
《辭海》里有這樣的解釋:簪,古人用來插定發髻或連冠于發的一種長針,后來專指婦女插髻的首飾。
《史記·滑稽列傳》里說:“前有墮珥,后有遺簪”。杜甫《春望》中也有“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之句。
中國少數民族有傳統的用簪來固發、美發之俗,其發簪種類繁多,歷史悠久,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唐宋時期及以后各代,是發簪流行的盛世。唐代敦煌壁畫中的眾多婦女就是插滿花簪的形象。唐代畫跡中也有眾多滿頭插簪的婦女形象。
在中國古代,漢族女子插笄是長大成人的一種標志,到時還要舉行儀式,行“ ”,因為插著這種首飾,走起路來,隨著步履的顫動,釵上的珠玉會自然的搖曳。《釋名·釋首飾》:“步搖,上有垂珠,步則搖曳。”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隨著時代的發展,及人們的發式的改變,發簪在漢族中已失去了許多固有的意義而逐漸衰亡。但在少數民族中仍然流行,許多少數民族婦女盛裝時,仍保留著發簪滿頭的習尚。如苗族女子將長發挽髻于頂,發間插飾7、8根尖頭銀簪。黎族新娘頭上,排列插飾10幾根銀發簪,顯得古樸典雅,美觀大方。從今天各民族的發簪質料、形制、款式、工藝特點等,不難看出,中國少數民族的發簪繼承和發展了歷史上各民族發簪的風格,融入了濃郁的地區特點和民族特色。
發簪還是如今一些地區少數民族男女青年首選的定情信物。廣西東蘭一帶的壯族、瑤族有春節擊銅鼓祈年的習俗,每年春節,未婚女子常用銀簪連同自己的發辮一起敲擊銅鼓,并將銀簪作為定情物贈送給在場的意中人收留。這是男女之間最珍貴的禮物,婚后,丈夫要將銀簪奉還妻子,插回妻子的頭上,以祈愿生活幸福,白頭偕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