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tǒng)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漢服定型于周朝,傳承于秦朝。漢代衣冠直接繼承自秦朝,如漢蔡邕《獨斷》卷下:“天子常服,漢服受之秦”。漢朝形成完備的冠服體系。
【漢文化圈】
漢人對漢衣冠的認同是民族意識的一部分。五胡亂華之時,原先在中原地區(qū)的知識分子及各階層人民紛紛逃亡到南方,保留了中原文明的火種,而逐漸把江南開發(fā)成繁華富庶之地,這一事件史稱“衣冠南渡”。宋朝郭靖不愿棄漢衣冠而自殺。
漢服由于華夏儒家王道文化的傳播而影響深遠,周邊民族、包括許多其他儒家文化圈(漢文化圈)國家通過效仿華夏禮儀制度借鑒了漢服的某些特征,用于吉兇賓軍嘉五禮。此外,華夏賓禮也規(guī)定四夷之君必須穿本國服飾朝見中國天子,謂“蕃主服其國服”。漢唐藩屬體制中,周邊民族首領(lǐng)存在著定期朝見皇帝的所謂“朝集”制度。
無論是外國君主及其使者或者臣子朝謁中國天子,接受官職,貢獻方物,還是中國天子宴請外國君主,外國君主都要穿國服奉禮。國服制度促使了周邊民族形成自己的民族服飾。比如,契丹太宗入晉,接觸到中原衣冠制度,北歸后,參照中原服制制定了本朝國服與漢服制度。歷朝有《職貢圖》描繪他國國使服飾。
• 鮮卑
北魏孝文帝禁止穿鮮卑服裝,一律改著漢服。495年1月13日(太和十八年十二月初二日)北魏孝文帝大力推行了一系列漢化政策,主要內(nèi)容有:
禁止穿鮮卑服裝,一律改著漢服;禁止說鮮卑話,以漢語為唯一通行語言;凡遷到洛陽的鮮卑人,一律以洛陽為籍貫,死后葬在洛陽,不準歸葬平城。
• 日本
宗藩服飾如出一轍,不過比之明朝皇帝,其造型顯得小一號而已。以漢族帝王的正式禮服——冕旒兗服為例,明代皇帝的冕旒是十二旒的,越南是六旒的。
清廷占據(jù)中國之后的兩百多年間,與中國南疆山水相連的越南,仍然完好的保存著明式衣冠,從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法國殖民者在越南存留下來的許多珍貴照片和大量的歷史資料可以明確的反映出這一點,如1898年駐云南府(今昆明)的法國領(lǐng)事方蘇雅(1857.8.20—1935.7.4)所著龍袍的照片,被許多人誤認為是古代皇帝的龍袍或者中國戲曲中的裝束,實際上,方蘇雅所著之服,乃是越南皇帝的朝服,從造型看,和明代宗藩、大臣的朝服一般無二。
【東服西漸】
中國曾享有“衣冠上國”之譽,其極其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漢服的面料,也就是絲。絲綢之路開通以后,中國的絲織品源源不斷的運向西方,使得絲綢成為了亞洲和歐洲各國向往羨慕的衣料。早起的傳播中,拜占庭占據(jù)著極其重要的地位,起到了貫通中西的作用。拜占庭帝國時期的服裝款式、紋飾等對西方各國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當然,所謂的拜占庭帝國的服裝款式和紋飾,實際上已經(jīng)是東西方服飾藝術(shù)結(jié)合的產(chǎn)物了。
公元748年,小勃律國王蘇失利芝到了長安,被賜紫金袍、金帶,到了公元780年,留居長安。當時漢化式地穿著唐式服裝和漢人混居的各國人士就已有兩千人以上。這些人將唐朝衣冠穿戴回國,直接帶去了唐代衣冠制度和服飾裝束,將唐朝衣冠和以漢服為主的中國服飾的威名一起傳播到全世界,展示了中國文化的魅力。同時以漢服為主的中國服飾也吸收了許多其他國家服飾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