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茶亦江湖?細說唐代煮茶
茶。
香葉,嫩芽。
慕詩客,愛僧家。
碾雕白玉,羅織紅紗。
銚煎黃蕊色,碗轉曲塵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對朝霞。
洗盡古今人不倦,將如醉前豈堪夸。
唐代是中國茶文化的重要發展階段,也是茶葉及茶文化向周邊國家和地區傳播的重要時期。
1987年,法門寺唐代地宮重現天日,規模之大、器物之精,舉世震驚。在這琳瑯滿目的珍貴文物中,一套唐朝皇室御用的金銀茶具更是吸引了無數學者的關注。被譽為是世界上現存最早、規格最高、配套最完整、工藝最為精美的茶具寶物。
這些茶器,給我們完整地演示了一遍唐代茶道的全過程,和唐代陸羽《茶經》中的描述基本契合。今天,就讓我們通過姝影軒主人姝程的演繹,來領略唐代煮茶之美。最為難能可貴的是,姝程演繹的唐茶,所用器具均為仿法門寺出土的唐朝皇室御用金銀茶具!
第一步
焙炙
茶籠是用來盛放圓形或方形茶餅的器具,一般掛在涼爽通風處,以保持干燥。當茶餅潮濕時,茶籠也可用于焙炙。
焙炙時講究頗多,首先不應在通風處,因為火苗飄忽容易使茶餅受熱不均勻。其次烤時最好用木炭,或者用火力強的柴(如桑、槐之類),曾經烤過肉、染上了油膩的炭或者是朽壞的木頭都不能用,古人認為這會導致烤出的茶餅有怪味。
法門寺地宮出土的這件鎏金鏤空飛鴻球路紋銀籠子,就是典型的茶籠。籠身呈圓柱形,直口、直腹、平底四足,蓋子與籠身做成子母口相扣合。提梁呈半環形,兩端彎曲成鉤。在籠壁球路紋上焊貼了十九對姿態生動、翱翔自如的鴻鵠,蓋沿與口沿上下鎏金,籠足為三瓣花朵形狀,精致華美。
第二步
碾碎
民間的碾一般為木制,內橢圓而外長方,橢圓有利于運轉,外方能防止傾倒。而皇家所用則明顯更為奢華。
法門寺地宮出土的這套碾子,由碾槽、槽座和能抽動的蓋板組成,通體鎏金,底部弧形,便于碾軸在槽內來回滾動。前后兩端的槽板上各飾有三朵相連的流云紋,內有寶珠形壼門一個。左右兩側的槽板上飾麒麟和流云紋,其間各有鏤空壼門三個。特別的是槽面還插入一塊可以沿溝槽抽動的長方形蓋板,閉合時,槽身密封。碾軸兩面以軸眼為中心飾鎏金團花,外繞以流云紋,富貴襲人。
第三步
篩羅
▲唐·鎏金飛天仙鶴紋壼門座銀茶羅子(法門寺博物館藏)
古代的茶羅實物過去從未發現過,地宮出土的這件鎏金飛天仙鶴紋壼門座銀茶羅子可以算是絕無僅有的一件。它由蓋、身、座、羅、屜五部分構成,外觀上看像一個盝頂方盒,飾有相對的二飛天和流云,羅身前端飾有云氣山岳,后端飾雙鶴流云,兩側飾兩個執幡褒衣束髻的仙人。座上有鏤空扁桃形壼門十個,前后各二,兩側各三。身內有羅和羅屜,羅框內尚存織羅殘片,羅屜為長方形抽斗,用來盛接篩下的茶末。
第四步
貯茶
▲把多余的茶末貯存到盒中,以便下次使用。
地宮所出的這件鎏金龜形銀盒,便是貯茶之器,它分體鏨刻,焊接制成,龜狀,昂首,曲尾,四足內縮,以背甲作蓋,龜首及四足中空。通體鏨刻紋飾,多為龜甲文、錦紋和魚子紋地,部分鎏金。
第五步
煮水加鹽
水煮沸時,有像魚目的小泡,有輕微的響聲,稱為“一沸”,一沸時要加鹽調味。
地宮所出的蓮蕾紐摩羯紋三足架銀鹽臺,便是當時用來貯存鹽的器具,它由蓋、臺盤、三足架組成,蓋上有蓮蕾捉手,蓮蕾中空,上下兩半可以開合。臺盤的蓋子造型十分別致,是一片覆卷的荷葉,葉蒂飾團花一朵,葉面飾摩羯四尾。
第六步
加茶末
鍋的邊緣有泡連珠般的往上冒,稱為“二沸”。
▲等水大開,即為“三沸”,將剛才二沸時舀出的水倒入,使水不再沸騰,以保養水面的“沫餑”,即水面上的白色沫子
該茶則呈圓卵形,微凹,匙柄扁長,柄端作三角形,柄的上下兩段鏨花鎏金,上段為兩只飛鴻,襯以魚子地流云紋,下段以聊珠組成菱形圖案,其間鏨十字花。
第七步
品茶
一筆一硯一壺茶
碧波瀲滟間 看一出大千世界
筆墨茶香中 品一味人間百態
古代文人的品茶之道
令人神往
而今的你
還有這份雅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