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服裝自誕生的那一刻起,便是屬于所有性別的。
中國服裝自誕生的那一刻起,便是屬于所有性別的。
服飾最初的誕生,服裝款式不是因為人們的審美觀點或是性別的不同而不同,而是直接由人們的生存條件決定的,動物皮毛或是植物花草都是自然給予的服飾,此時的衣飾不分性別,或是可以說無性別意識。
直至黃帝時代,服飾制度初步成型,并開始在服飾中體現古人的世界觀和文化觀,服飾開始成為禮制的載體,黃帝本人及他的大臣胡曹和伯余,可以說是最早的服裝設計師,他們制作出上衣下裳,上衣如天,用玄色;下裳如地,用黃色,以此表達對天和地的崇拜。
隨著社會的逐步發展,服飾文化也在不斷地修飾與改進,商代服裝,不分尊卑、男女,式樣都采用上下兩截的形制,上身著衣,下體穿裳,服裝的腰身和衣袖多被設計成緊窄的式樣,長度大多及至膝蓋,方便于當時的生產活動。
同樣,商代的鞋履也是不分男女,都是用葛、麻等布料做面,用皮、麻做底。雖然在服飾的款式上沒有差別,但由于政治身份和社會地位的不同,服飾的顏色差異卻極為明顯。貴族的禮服,上衣多采用青、赤、黃等純正之色,下裳多用緇、赭、綠等經過數次浸染的顏色,并且衣領衣袖處還要鑲邊。日常家居則穿著縞衣、綠衣和緇衣。
平民百姓的衣服則沒有這么多色彩。看來商代的服飾是不分男女而分貴貧的,封建社會的等級劃分在服裝文化中便可窺見一斑了。
至春秋戰國時期,商周流行的上衣下裳幾乎被深衣取代,深衣實際就是長袍,它將上衣、下裳連為一體,雖然不合乎人體曲線,但這種通用于男女的款式顯得既大氣磅礴,又不失陰柔嬌媚。從款式上講,深衣有寬博型的、窄小型的,人們可以憑著自己的喜好選擇。
而深衣的優點在于它穿著方便,既利于活動、又能嚴密地包裹住身體,“既可以為文,又可以為武;既可以儐相,又可以治軍旅”。因此深受社會各界的喜愛,一時間不分尊卑,不分男女,無論是諸侯、士大夫,還是知識分子、普通百姓都競相追趕這一潮流。深衣一直流行到東漢時期,之后雖不再流行,但它的影響卻不敢小覷,細想一下,現在的長衫、旗袍、連衣裙或是日本的 ,對襟的款式,長到腰處,兩袖寬大而平直,只到肘際。半臂最早出現于漢代,在魏晉南北朝時,因為禮教森嚴,故而衣著這種半袖衣的女人并不多,只是到了隋朝,數量才逐漸增添。
隋唐時期,半袖衣的重新出現,實際上是后宮內官和女史供奉為了工作方便的需要而穿用的。到了初唐的時刻才傳到了官方,逐步為大家所接受。到了盛唐時,在短襦的里面加上一件半袖衣,已成為最為盛行的裝束。這種服裝,不但女子愛穿,男子也很偏愛。天寶年間,唐玄宗在賞賜安祿山時,就曾賜“內三副錦襖滋并半臂”。
漢族服飾文化性別不突出的特性,在少數民族服飾文化中體現得更甚。契丹民族的傳統服裝以長袍為主,男女式樣相同,都穿左衽、圓領、窄袖的長袍,袍里面襯衫襖,下身穿套褲,褲腿塞在靴中。婦女在袍里穿裙,也穿皮靴。與契丹族相似,蒙古族的傳統服飾仍沒有明顯的性別區分,不論男女,襖、袍不但沒有形制上的區別,還很少使用裝飾品。他們的袍子一般都是立領。窄袖、緊身、右衽,下擺比較寬大,這樣設計也多半是出于適用性來考慮,便于騎馬吧。
▼
說到中國的傳統服裝,自然會讓人想到極具民族特色的旗袍。現在的旗袍,是由當初滿族婦女日常穿著的旗袍逐步演變而來,不過它們之間卻有很大的不同。滿族旗袍也叫大衫、長袍,滿語稱“衣介”。分為單、夾、皮、棉四種。
這種“衣皆連裳”與漢族的上衣下裳的兩截衣裳有明顯區別。起初的旗袍是沒有領子的,袖子呈馬蹄形,也叫箭袖,衣服上下較為平直沒有腰身的設計,和現在大家常見的能勾畫女子婀娜曲線的旗袍區別很大。
清軍入關后,滿族服飾逐漸受到漢族服飾文化影響,日常的旗袍有所變化,由四邊開衩變為左右兩邊或不開衩,之前流行的馬蹄袖也被平袖所替代。
▼
從20年代末開始,旗袍開始陸續改進,不僅開始收腰,而且由于受歐美短裙流行潮流的影響,下擺線也到了膝蓋以下,袖口也變小了。隨著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人們在汲取著各方服飾文化營養的同時,對旗袍也進行著持續的改革,袍身的長短、衣領的高低、衣襟的開法、開衩的高低、袖子的寬窄長短、裝飾的繁簡運用,由此演變成為一直以來代表女性美的中國特色服裝。誰又能想到,最初,男人們也是旗袍的穿著愛好者呢,你能想象在《花樣年華》里,周慕云(梁朝偉)穿著和蘇麗珍(張曼玉)同樣的旗袍嗎?
改良后的旗袍將女性的曲線美展露無遺
▼
說了這么多,在中國服飾傳統中,男人們好像就沒和裙子斷絕聯系,近在民國時期,中國男人們也還是長衫加身的。若是現在大街上遇到穿裙子的男性你可能會詫異,其實這也是幾千年來的習慣啊。古代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