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習任何一門知識或技術,無外乎先掌握基礎理論知識(就算是不懂開始全背都行,后期在實踐中再逐一領悟和精進),同時結合實踐(也就是多喝茶,最好的對比喝,一個品種各個級別的一起喝,再同一品種不同產地的對比喝),就可以真正入門掌握。
學習任何一門知識或技術,無外乎先掌握基礎理論知識(就算是不懂開始全背都行,后期在實踐中再逐一領悟和精進),同時結合實踐(也就是多喝茶,最好的對比喝,一個品種各個級別的一起喝,再同一品種不同產地的對比喝),就可以真正入門掌握。為便于操作性,以下列出提綱實操方式:
?
一、理論知識
1、初階:
Ⅰ茶的定義
ⅰ生物學定義:種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綱——山茶科
ⅱ茶樹:多年生、常綠、木本植物
灌木型(主干與分枝不明顯,多為小葉種茶樹,0.8~1.5米)
小喬木型(主干與分枝明顯,多為大葉種茶樹,1.5~3米)
喬木型(主干明顯粗大,分枝較高,多為野生大茶樹,3米以上)
ⅲ茶有根、莖、葉、芽、花、果實、種子
?
Ⅱ茶葉
ⅰ茶葉:茶樹的嫩葉和芽制成的飲料。可冷飲和熱飲。
ⅱ茶葉的特征(真茶VS假茶)
葉緣有鋸齒(16-32對)
有明顯的主脈(主脈與側脈約45°角)
葉脈呈網狀結構(側脈從中展至葉緣2/3處向上閉合成網狀)
嫩葉背面生茸毛
?
Ⅲ中國世界上最早發現、利用、人工栽培茶樹,最早加工茶葉,茶類最為豐富的國家
ⅰ起源地點:中國西南地區的云貴高原
• 中國西南部山茶科植物最多
• 中國西南部野生茶樹最多
• 中國西南部種內變異最多
• 中國西南部利用茶最早,茶文化最豐富
• 最早的茶樹植物學名(“茶”)
• 茶葉生化成分特征提供的線索(茶多酚含量高)
?
ⅱ起源時間:至少100萬年(貴州茶籽化石)
我國發現和利用茶樹有5000~6000年歷史(有文字記載)
ⅲ發現者:神農
集大成者:陸羽(茶圣)
ⅳ歷史變遷:藥用——食用——烹煮飲用——沖泡飲用
參考讀物:陸羽《茶經》。
?
(2)茶的六大分類及其代表作。
根據不同的加工工藝導致茶葉中茶多酚的氧化程度不同(簡單說就是發酵程度),分為綠茶、黃茶、白茶、青茶、紅茶、黑茶。
?
綠茶:不發酵茶,綠葉綠湯,湯色黃綠明亮,清香。如龍井、碧螺春、黃山毛峰、都勻毛尖、六安瓜片、太平猴魁、安吉白茶、蒙頂甘露、曬青毛茶、日本抹茶等
黃茶:輕發酵茶,黃葉黃湯,湯色黃亮,清香。如霍山黃芽、蒙頂黃芽、君山銀針等
白茶:輕發酵茶,葉背身披白毫,湯色淡黃,清香。如白毫銀針、白牡丹、貢眉、壽眉等
青茶:半發酵茶,綠葉鑲紅邊,湯色金黃明亮、橙黃明亮(根據發酵程度不同),花香。如鐵觀音、武夷巖茶、鳳凰單樅、臺灣洞頂烏龍等
紅茶:全發酵茶,葉子變紅,湯色紅艷明亮,甜香。如祁門紅茶、滇紅、川紅等
黑茶:后發酵茶,葉子黃褐色,湯色紅濃明亮。如普洱、安化黑茶、廣西六堡茶等
?
2、中階:
(1)六大類茶的加工工藝
綠茶:殺青——揉捻——干燥(殺青是特色工藝,即殺死茶葉中的酶,防止酶促反應氧化茶葉)
黃茶:殺青——揉捻——悶黃——干燥(悶黃是特色工藝,輕微發酵,導致葉子變黃)
白茶:萎凋——干燥(萎凋是特色工藝,簡單理解就是曬太陽蒸發部分水分,同時葉子出現輕微發酵)
青茶:萎凋——搖青——殺青——揉捻——干燥(搖青是特色工藝,葉邊緣細胞破損,促使茶葉發生酶促反應)
紅茶:萎凋——揉捻——發酵——干燥(發酵是特色工藝,讓茶葉發生酶促反應,充分發酵)
黑茶:殺青——揉捻——渥堆——復揉——干燥(渥堆是特色工藝,揉捻的茶葉通過渥堆充分發酵,一般發酵時間較紅茶的發酵時間長)
?
同一類茶的加工工藝基本類似,但是會有細微的不同,比如每道工藝的時間、溫度,甚至部分工序的順序會變化等。正因如此,才使茶能產生如此豐富的品種和口感。(高階階段基本可以掌握每種茶的具體加工工藝、流程、時間等)
(2)茶的產區和特點
粗略的分,我國有四大茶葉產區:
?
江北產區:以綠茶為主,如河南、山東等。
江南產區:以綠茶、青茶、花茶為主,如浙江、福建等
華南產區:以青茶、紅茶為主,如廣東、廣西等
西南產區:以普洱(黑茶)、紅茶為主,如云南、四川等
(3)茶葉品鑒:這主要以實踐多喝為主。
(4)茶具相關知識:除了知道一般綠茶用玻璃杯、普洱用紫砂壺等,還需要對各種茶具進行了解。后期對茶具有興趣,可以對某一類茶具進行深入了解,如瓷器、紫砂、陶器等。
?
3、高階
(1)茶葉生長的風土環境:在高級階段除了對中級階段的各項進行細化以外,還需要對茶葉的生長環境的風土有所了解,并理解各種風土對于茶葉品質的影響。
(2)茶葉化學分析:還有更加專業的人士,會對茶葉里的化學物質進行分析檢測,這就更加專業的。
?
二、實踐階段
1、初階:主要掌握各種茶類的沖泡方式,做到能泡出好茶(后期進階可以精進掌握泡茶水溫、時間,達到“看茶泡茶”的境界)。對每一類茶掌握泡茶三要素:時間、水溫、茶量與水量之比。
2、中階:品鑒茶葉,至少做到去茶城買茶不會被忽悠。
茶葉審評八項因子:外形(條索、整碎、色澤、凈度)、內質(湯色、香氣、滋味、葉底)。
?
這個階段除了對比多喝外,別無他法。可以是同一款不同等級的對比喝,也可以是同一款不同產地的對比喝,也可以是不同類的茶之間對比喝。多喝,記住滋味、香氣等因素如何。比較關鍵一點,是你學習階段盡可能保證你喝的是標準的茶,如果一開始被誤導,將差的茶認為是好的標準,那以后可就麻煩了。
3、高階:茶席布置和設計。這主要是對每個人自己審美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