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雖然韓國最近備受爭議,但到了端午節,還是會不由提起這個宇宙文化產出國家,尤其那一項“江陵端午祭”申遺讓不少人掛懷,畢竟自那起,連著幾年“我們的節日——端午”就成了各大地方隆重之活動首推。
雖然韓國最近備受爭議,但到了端午節,還是會不由提起這個宇宙文化產出國家,尤其那一項“江陵端午祭”申遺讓不少人掛懷,畢竟自那起,連著幾年“我們的節日——端午”就成了各大地方隆重之活動首推,為了鞏固自有文化傳統,也為宣揚“民族節日的歸屬感”。
端午說起來,除了粽子節,還有一個ID,就是衛生保健日。端午的起源可以用“五”的甲骨文字形來形容,即五(形似沙漏),寓意陰陽相交于天地。端午的由來從《論衡》中的一句話可看出端倪,“天地合氣,萬物自生。”蟲害也隨之猖狂,故有了這樣一個驅災避禍的節日。祭祀、祓禊、懸艾、食五黃、刺五毒蟲、飲雄黃酒、掛鐘馗像…諸多習俗只有一個目的,希望自己的家人孩子健健康康,平平安安。
韓國人的端午又是怎樣的呢?他們的五月五也是來源于陰陽調和的需求,可以說,在中原形成端午習俗之后,慢慢影響到了他們,形成了結合自己特有文化的習俗表現形式,雖說換湯不換藥,但經過較長時期的發展,也沉淀出了韓國端午自己的味道。
凡看過韓國江陵端午祭的人,對于他們的巫舞文化印象深刻,簡單來介紹下這套體系,以供參考——其實他們早在一個月前,就開始釀造給神靈的酒,聯合不同地方以當地特色來操行宣傳,豐富在地文化內涵;臨近端午,便有神通大路街道游戲、燈節和迎神祭,一路游行,為祭神做前期準備,民眾也樂意捐贈大米、年糕、酒來烘托氛圍。正式的巫祭禮儀也有20多種,以不同的舞蹈和演奏形式來祭祀神靈,再之后伴隨假面具的進行迎來活動互動高潮。
在民俗游戲上,他們結合自有文化衍生出了摔跤、秋千會等全民共同參與的游戲。規則設定也是有趣,比如秋千會需要秋千蕩過最高點為裁判依據,在文縐縐的節日文化氛圍中也能使節奏悅動起來。
我們常說,弘揚傳統文化最重要的是你給身邊之人感受到了什么,它不只是喧鬧一天或三天法定節假日的噱頭,更是一個需要長期去維護的民族熱潮。在體驗習俗中讓更多有感染力的習俗文化引入進來,成為體系和習慣,最后才成為全民的節日,如果缺失了其中一環,就會讓節日陷入炒作的尷尬境地。在我看來,一個傳統節日是否是自己的節日,很重要的一點在于這個民族是否還在傳承節日的習俗。當民族文化慢慢消逝于生活,只有品食或饋贈粽子來度過佳節,就只能說,這個節日也沒有本身的存在意義,它的靈魂也早就一并逝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