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對于紅色的執念,可能從有文字開始就開始了。而紅色的應用面也非常廣。中國古代的宮墻,府邸,服裝多以紅色為主,所以也有“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感嘆。而嬌艷欲滴的美人也被稱為“紅妝”“紅顏”。老師給學生批改作業,也是用紅筆。古人教導也...
中國對于紅色的執念,可能從有文字開始就開始了。而紅色的應用面也非常廣。中國古代的宮墻,府邸,服裝多以紅色為主,所以也有“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感嘆。而嬌艷欲滴的美人也被稱為“紅妝”“紅顏”。老師給學生批改作業,也是用紅筆。古人教導也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乃至當朝也……
而從古至今,也有著各種各樣的名字去描述它,這個可愛的顏色。深山不同,我們有絳,赤,朱,等等;因為染制方式的不同,也有丹,赭,茜等等。
我們今天就以此為契機,聊聊這些紅。
絳
“絳”,古人用來指代最深沉的紅色。《說文解字》里說道,“絳,大赤也。”本義即為大紅色,也說它比“赤”更深,更重。絳色是用一種叫做“絳草”的植物染制出來的。而絳色染制難度極高,《釋名》,“絳,工也,然之難得色,以得色為工”,染成者即為巧工。
《周禮》有九旗之禮,三國學者說它為絳色。雖不可考證周時九旗本色,但三國既然為絳,想也差距不遠。至少我們知道,絳也有一定的政治意義。
而我們也用“絳帳”代指老師,而這詞語原義中老師即為東漢學者馬融。著名學者鄭玄還有盧植的老師。
《后漢書·馬融傳》:“(馬)融才高博洽,為世通儒,教養諸生,常有千數。涿郡盧植、北海鄭玄皆其徒也。善鼓琴、好吹笛,達生任性,不拘儒者之節,居宇器服,多存侈飾。常坐高堂,施絳紗帳。前授生徒,后列女樂,弟子以次相傳,鮮有人其室者。”
四向之南,南屬火,紅也是南方的顏色。古時亦有把銀河稱為“絳河”。
赤
“赤”,《尚書》“赤者,火色也。”《說文》“赤,南方色也。”南方離火,火色為赤。
鄭玄解《易經》“困”字“困于赤紱”云,“朱深曰赤”。也是說明了“朱”“赤”二色的關系。
而宋玉《登徒子好色賦》云,“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正如前文提到傅玄說為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似乎也在區別“朱”“赤”。但近者,皆有底色,誰深誰淺,不得而知。
對于赤色,最耳熟能詳的就是漢高祖“赤帝斬白蛇”,無非也是借“赤”主南方之意。
嫗曰:「吾子白帝子也,化為蛇,當道,今為赤帝子斬之,故哭。」人乃以嫗為不誠,欲笞之,嫗因忽不見。后人至,高祖覺,后人告高祖。高祖乃心獨喜,自負,諸從者日益畏之。
朱
“朱”,先秦古人認為最純正的紅色。《說文》“朱”本義是“赤心木,松柏屬”。即赤心木的樹心就是“朱”色,五行之說興起以后,便附會“赤心木”藏著南方之火。
周代,朱色即為正色,各種大型典禮,天子諸侯皆服朱衣。
《禮記·月令》:“(孟夏之月)(天子)衣朱衣,服赤玉。”
春秋之后便有諸侯開始不用朱色,而改用紫色或者其他顏色。孔子生氣說“惡紫之奪朱也”。
子曰:“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之覆邦家者。”選自《論語·第十七章·陽貨篇
“朱”“赤”顏色是不同的,前文已經提到。但是誰深誰淺,我們不能分辨。但我們至少可以清楚“朱”地位始終是高于“赤色”的。例如周朝都城周圍就叫做“赤縣”。
前文提過“絳”也就是“大紅色”,段玉裁解《說文》就說,“大紅如日出之色,朱紅如日中之色,日中貴于日出”。
丹
“丹”,亦是比較鮮亮的顏色。對于我們的常識來說,“丹”就是一種石頭,也就是“丹砂”,我們也叫它為“朱砂”。《說文》說是“巴越之赤石”。甲骨文也被稱為“涂朱甲骨”。從這兒看,“朱”“丹”之間似乎同義。
甚至對于各種古文來說,“朱丹”直接被作為一個組合詞使用。例如代指顏值粉黛。
《三國志·魏志·齊王芳傳》:“天子之宮,有斲礱之制,無朱丹之飾。”《三國志·魏志·倭人傳》:“以朱丹涂其身,如中國用粉也。” 宋梅堯臣《正月十五夜出回》詩:“去年與母出,學母施朱丹。”
或者代指朱砂。
唐韓愈《送靈師》詩:“材調真可惜,朱丹在磨研。《后漢書·西域傳·大秦》:“﹝大秦國﹞土多金銀奇寶,有夜光璧、明月珠、駭鷄犀、珊瑚、虎魄、琉璃、瑯玕、朱丹、青碧。”
“朱”“丹”二字也經常混用,皇帝朱批也被稱為“丹詔”。但是“丹”“朱”之間肯定還是有所區別,《禮記》也有說天子帶朱纓,諸侯冠丹纓。
《禮記·玉藻》始冠,緇布冠。自諸侯下達,冠而敝之可也。玄冠朱組纓,天子之冠也。緇布冠繢緌,諸侯之冠也。玄冠丹組纓,諸侯之齊冠也。玄冠綦組纓,士之齊冠也。
除此之外,還有丹書鐵券,卻沒有朱書鐵券。
“命蕭何次律令,韓信申軍法,張蒼定章程,叔孫通制禮儀;又與功臣剖符作誓,丹書、鐵契、金匱、石室,藏于宗廟”。
紅
“紅”,其實本義與現今的紅色大相徑庭。今日紅是所有紅的泛指,而古時的紅是粉紅色。《說文》云,“紅,帛赤白色也”,紅白混色,實為粉紅。《釋名》也說“白色之似絳者”。也是紅白混色。然而似乎以后紅就不是粉紅,而有專門的“粉紅”。蘇軾《戲作鮰魚一絕》:“粉紅石首仍無骨,雪白河豚不藥人。”而清段玉裁也說“此今人所謂粉紅,桃紅也”。
不管如何,至少今日我們不會使用“紅”去代指粉紅。
茜
“茜”,以染色植物“茜草”命名的紅。《康熙字典》解釋如,“《說文》茅蒐也。《本草》一名地血,一名風車草,一名過山龍,今染絳茜草也。”
古漢語中指大紅色。例如“茜袖捧瓊姿,皎日丹霞起。——唐· 李商隱《和鄭愚贈汝陽王孫家箏妓》”。蘇軾《浣溪沙》“旋抹紅妝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籬門。相挨踏破茜羅裙”。
彤
彤——赤色
“彤”,這個字意思其實不算紅色,彤字源于“丹”字。《說文》丹飾也。從丹,從彡。彡,其畫也。也就是說本義值得是用紅色去裝飾。《左傳·定九年》靜女之三章取彤管焉。太子李賢《注》彤管,赤管筆,女史記事規誨之所執。
周朝有將用丹漆或者朱漆裝飾的弓賜給群臣。《詩經》有篇《彤弓》便是這一類事情的寫照。
小雅·彤弓
彤弓弨兮,受言藏之。我有嘉賓,中心貺之。鐘鼓既設,一朝饗之。
彤弓弨兮,受言載之。我有嘉賓,中心喜之。鐘鼓既設,一朝右之。
彤弓弨兮,受言櫜之。我有嘉賓,中心好之。鐘鼓既設,一朝籌之。
漢時未央宮也被稱為“彤頂”。天子的儀仗傘也叫“彤芝蓋”。
明高明《琵琶記·丹陛陳情》:“縹縹緲緲紅云里,雉尾扇遮著赭黃袍。深深沉沉丹陛間,龍麟座覆著彤芝蓋。”
而現在的詞語例如“彤云”等等,就是引申紅色的意義。
赭
“赭”,其實不算紅色。與“纁”類似,是一種紅褐混合的顏色。例如《說文》,“赭,赤土也”。帶有赤色的土,土色,黃也。
“赭”色并不高貴,古時死囚犯便是穿著土紅色的服裝,被稱為“赭衣”。例如:
《荀子·正論》:“殺,赭衣而不純。” 楊倞注:“以赤土染衣,故曰赭衣……殺之,所以異於常人之服也”。
然而明代中后期,皇帝的袞龍袍主色便是從“明黃”向一種“赭黃”漸進。當然“赭”與“赭黃”并不同色,赭偏赤色,赭黃偏黃。但是都很接近土色。
明宋應星《天工開物·龍袍》:“凡上供龍袍,我朝局在蘇杭其花樓高一丈五尺,能手兩人,扳提花本,織過數寸,即換龍形,各房鬪合,不出一手,赭黃亦先染絲。”
緋
“緋”,隋唐以前,緋字極其罕見,或許不存。《說文新附》云,“緋,帛赤色也。”緋近赤色,而緋色多用以官服。唐代規定四五品官員服“緋袍”。同時緋袍也作為唐皇一種類似于明代的賜服制度的存在。例如羅隱諷刺唐皇“不如學取孫供奉,一笑君王便著緋”。
敕文武官三品以上服紫,金玉帶;四品深緋,五品淺緋,并金帶;六品深綠,七品淺綠,并銀帶;八品深青,九品淺青,石帶;庶人服黃,銅鐵帶 ”。《舊唐書 ·高宗紀》
而唐以后,宋幾乎沿用唐制,除了之后有些許改動。明代的公服廢除紫色,一到四品皆為緋色。
近代還有一個詞叫“緋聞”,這里稍作解釋。此處“緋”指“桃色”,至于具體意義大家不妨自行解讀。
酡紅
酡紅,音tuó hóng,是紅色的一種,一般用來指代飲酒后臉上泛現的紅色。
錢鐘書 《圍城》一:“也許是給太陽陶醉了,所以夕照晚霞隱褪后的夜色也帶著酡紅。”
《十月》1981年第4期:“兩桶水滿滿地,壓上她那瘦小的肩膀和纖弱的腰肢上,使得她滿臉酡紅,氣喘吁吁。”
茅盾《一個女性》:李芳又輕輕的逗著說;他的機警的黑眼波在酡紅的瓊華的頰上掠過,是十七歲的少女見了都會迷亂。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代表紅色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