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無論是之前的武則天傳奇,還是現在的《大唐榮耀》,都以劇中服飾精美為外人道。然唐代固然開放,穿著繁盛,劇中也有許多因戲劇化而改變了原有元素的部分,先了解下唐代女子裝扮的基本輪廓,再去看電視劇,恐怕也不覺得有那么精美吧。畢竟傳統不可顛覆,回...
無論是之前的武則天傳奇,還是現在的《大唐榮耀》,都以劇中服飾精美為外人道。然唐代固然開放,穿著繁盛,劇中也有許多因戲劇化而改變了原有元素的部分,先了解下唐代女子裝扮的基本輪廓,再去看電視劇,恐怕也不覺得有那么精美吧。畢竟傳統不可顛覆,回到一千年以前的長安,開放非今天所能想象。
女扮男裝,低胸坦領,自主出行,而同時期的美國還是印第安土著的天下,歐洲則是以黑白灰拖地長袍為主的中古時代。世界不斷概念,而流俗卻作為文化的一種形式被承繼下來,孫機《中國古輿服論叢》寫道:“唐代前期,往往愈是貴婦人愈穿露胸的上衣”。歐陽詢這一句詩則更引來無限遐想:“胸前如雪臉如花”。
三月三,長安水邊多麗人,這些宮廷女子,穿著寬大的齊胸長裙,攜若隱若現的帔,為與裙裝相配,還頂著高髻步搖,額頭抹上花鈿,腳穿翹頭履,邁步子生怕被裙子勾到——她們便是千年唐時尚引領風騷的俑者。她們的著裝自上而下影響了整個朝代的風尚潮流,《后漢書》中載長安時諺也頗有意思:“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廣眉,四方且半額。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
也許正因這追隨時尚的豪縱民風,唐文宗為提倡資源節儉,曾明令要求“婦人裙不過五幅”(《新唐書·車服志》)。五幅約莫現在的2.65米寬,而一些華貴的裙子則要用到七幅到八幅,約莫3、4米寬的面料,想來實施效果甚微,左右擋不住這女子歷來的“愛美之心”吧。
唐代的女服逃不開窄袖衫、襦配長裙、胡裝、女穿男裝這幾大類。日常著裝基本以裙、衫、帔構成。孫機在《唐朝婦女的服裝與化妝》中指出:“裙、衫、帔,這是唐時女裝的三要素,無論地位尊卑、服飾豐儉,這基本的3件是必不可少的。”
但盡管唐代在女服款式上有所限定,
卻也演化出千變萬化的風采。
唐代文獻中出現襦時,更多冠以“大袖”、“廣袖”來指代宮人禮服,白居易《和春深二十首》中有“春深嫁女家,紫排襦上雉”,其中便將女子婚服稱為襦,并指明服飾上還有象征禮服的雉紋。雉身上便有五彩,作為華蟲的存在,為帝王十二章紋之一,地位略高于鳳。此外,窄袖則為女子日常穿著,上衣也多稱為“衫”,如“藕絲衫子柳花裙”、“紅衫窄裹小擷臂”、“香衫窄袖裁”。
沈從文的《中國服飾史》里面有這樣一段描述:“隋唐女子好打扮,會打扮。從宮廷傳開的‘ ’有對襟、套頭、翻領活無領式樣,袖長齊肘,身長及腰,以小帶子當胸結住。因領口寬大,穿時袒露上胸。”這說的是時興半臂型制,適合套在窄袖衫襦外,別有一番“減齡”的風情。
唐代的帔像一條長披肩,現在人常稱之為“帔子”、“帔(披)帛”,通常用輕盈的羅、紗制成,上印有花紋,或以刺繡、泥金、彩繪等工藝裝飾,旋繞在手臂間,文獻以“帔服鮮澤”來突顯帔的美好。
單從裙裝上來說,就有石榴裙、荷裙、羅裙、花間裙、百鳥裙等款式,白居易寫的“山石榴花染舞裙”,萬楚寫的“眉黛奪將萱草色,紅裙妒殺石榴花。”便是把石榴裙描繪的千姿百媚。
雖《禮記》載“男女不通衣裳”,但發生在唐朝的話就大不一樣了,這“女扮男裝”的著裝方式就能讓你成為Fashion icon,唐代也被譽為中國歷史上最容易女扮男裝的時代。這如一陣風的時尚便是來自宮廷,引得民間女著男服蔚然成風,據《新唐書·五行志》記載,一次宮內舉辦家宴,太平公主一襲男裝亮相,身穿紫衫,腰圍玉帶,頭戴皂羅折上巾,佩戴著邊官和五品以上武官的七件飾物,載歌載舞,英武非凡。
(洋溢著中西時尚的舞女俑。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206號墓出土)
唐代中外交流密繁,大量胡人涌入,在長安經商貿易,帶來了他們自己的文化。開放包容的風氣下也引起胡裝風尚,女子衣著偏好胡裝,身穿緊腰胡裝,足登小皮靴,朱唇赭頰,也成為唐代街頭的一種時尚。
吳功正在《唐代美學史》中說:“唐代的美學特點,風氣性質很顯著,風動于都市,而聲聞于四野,彌散力、擴散力很強,同時,變化迅速,往往才領風騷,旋即更替,否定性十分強烈。”那個時期無論怎樣的著裝,都對當代服飾風尚引起了騷動和借鑒,想起Coco Channel的一句話,時尚易逝,風格永存。
真誠希望國內的影視劇能注意到史劇的服飾研究,而非巧言修飾。因為這個朝代,攜帶無與倫比的開放文化,包含著大唐盛世所帶來的女性光輝、榮耀,以及這至今未能企及奢靡的社會風尚,讓我們對唐人大膽追求美的勇氣實在佩服,也不妨是我們窺見李唐時尚的一種方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