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琴,又稱“文武七弦琴”,是一種渾身上下都充滿著文化內(nèi)涵的樂器。唐朝詩人劉長卿詩句:泠泠七弦上,靜聽松風寒。其“七弦”指的就是古琴,“泠泠”則指的是古琴的音色。
古琴,又稱“文武七弦琴”,是一種渾身上下都充滿著文化內(nèi)涵的樂器。唐朝詩人劉長卿詩句:泠泠七弦上,靜聽松風寒。其“七弦”指的就是古琴,“泠泠”則指的是古琴的音色。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琴棋書畫”歷來被視為文人雅士修身養(yǎng)性的必由之徑。古琴對古人來說,不但是樂器,也是抒懷寄情之物。
古琴是我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是國樂之精粹,且歷史非常悠久,在數(shù)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古琴融合了人們智慧的結晶,它濃縮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內(nèi)涵的藝術形式,是傳統(tǒng)高雅藝術的典型代表,深刻影響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各個方面,其意義與價值遠遠超出了一般的傳統(tǒng)音樂。
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認為,天上有五星,地上有五行。世上的聲響有五音,因此在原始時代神農(nóng)氏“削桐為琴、繩絲為弦”,創(chuàng)造了最初的琴。
古琴前廣后狹,象征尊卑之別。官、商、角、征、羽五根弦象征君、臣、民、事、物五種社會等級。后來增加的第六、七根弦稱為文、武二弦象征君臣之合恩。十二徽分別象征十二月,而居中最大之徽代表君象征閏月。古琴有泛音、按音和散音三種音色,分別象征天、地、人之和合。古琴也由此而產(chǎn)生,距今天已經(jīng)有5000年的歷史了。
古琴的身長,一般都是三尺六寸五分,比喻一年的光陰;古琴的身寬,一般都是四寸,比喻一年的四季;一年共有十二個月,若是加上閏月,便會有十三個月份;而這個數(shù)目,又恰好是一張古琴上作為音階的“徽”數(shù)的總合。
一弦屬土為宮。土星分旺四季。弦最大。用八十一絲。聲沉重而尊。故曰為君。
二弦屬金為商。金星應秋之節(jié)。次于宮。弦用七十二絲。能決斷。故曰為臣。
三弦屬木為角。木星應春之節(jié)。弦用六十四絲。為之觸地出。故曰為民。居在君臣之下為卑。故三弦下八為此也。
四弦屬火為征。火星應夏之節(jié)。弦用五十四絲。萬物成美。故曰為之事。
五弦屬水為羽。水星應冬之節(jié)。弦用四十八絲。聚集清物之相。故曰為之物。
六弦文聲主少宮。文星柔以應剛。乃文王之所加也。
七弦武聲主少商。武星剛以應柔。乃武王之所加也。
琴身材質(zhì)是影響古琴音色的首要因素。古琴的面板一般為桐木或杉木制,底板為梓木或楠木制。木材必須風干,否則木質(zhì)會開裂起翹,且音色不好。木料自然風干需要很長時間,因此斫琴者常搜羅各種陳年古木(古墓敗棺或是古宅梁柱)用來斫琴。古琴的面板和底板以魚膠膠合。
古琴面板上先要用漆灰作一層灰胎,這樣可以保護木質(zhì)松軟的琴面。最常用的漆灰是用鹿角霜和生漆調(diào)和而成的鹿角灰。古琴表面涂以中國大漆(生漆),大多數(shù)情況下用黑色漆,少數(shù)用朱色、褐色和紫色。待漆干透後,用油石蘸水細磨古琴表面。其他附件如岳山、承露、龍齦、雁足、琴軫則用硬木、玉石等堅硬材料制成。琴徽共13個,多用螺鈿或玉石制成。
古琴造型優(yōu)美,歷來為制琴家所重視,南宋芝翁的《太古遺音》,是中國最早載有古琴樣式的古籍。在存見的古琴中,最常見的為伏羲、仲尼、聯(lián)珠、落霞和月型等式樣,古琴型式雖多,但只是在項部和腰部向內(nèi)彎曲上有所不同而已。宋代以來,琴制由大漸趨狹小。一般說來,《太古遺音》琴制為中琴,唐琴屬于大琴二列。中國制琴歷史極為悠久。唐、宋是古琴制作的黃金時代,出現(xiàn)了許多造型美觀、工藝精巧、音響宏亮、音色優(yōu)美的珍品。制作古琴最重視選材。面板應使用紋理順直、寬度均勻、硬度適中,無疤節(jié)和蟲蛀等缺陷的梧桐木制作。唐代制琴世家雷氏曾總為:“選材良,用意深,五百年,有正音”。
古琴的制作已失傳多年,一些歷代流傳下來的名琴,又多系演奏家自制,故各部件的位置、尺寸很不統(tǒng)一。古琴恢復制作是近幾十年的事,所仿制的琴,也各有特點,但音量都較小,還不適合在演奏廳使用。近年來試制改良的宏音古琴,使它初步適于獨奏、小型合奏或為歌唱伴奏。傳統(tǒng)演奏形式有琴曲獨奏、琴歌、簫合奏、琴瑟合奏、合奏、雅樂合奏等。
鑒別古琴的優(yōu)劣,主要從選材、工藝和發(fā)音等方面進行。在工藝上,琴面弧度平正、自然適度,不能有凹陷或不平現(xiàn)象。琴身端正,放于桌上應平穩(wěn)。各部分加工須精細,膠合處嚴密牢固無縫隙。琴身油漆色調(diào)雅致,表面平滑光亮。琴弦應絲條均勻、質(zhì)地光澤,潔白而拉力強。纏弦以緊密、均勻、明亮、光潤為佳。在發(fā)音上,應音響純凈、音量宏大,各弦發(fā)音均勻,沒有雜音,高音清晰,共鳴和傳遠效果好,音色優(yōu)美、圓潤、清脆,既不尖銳,也不鈍拙。
古琴上的斷紋,是古琴年代久遠的標志。這種特有的現(xiàn)象,是由于木質(zhì)、漆底和振動性能等的不同,琴漆經(jīng)過長年的振動而造成的。有斷紋的古琴,不但琴音透澈,而且外表也很美觀。北宋以來,琴人對此極為重視。斷紋的形狀較多,據(jù)《潛確類書》中載:“古琴以斷紋為證,不歷數(shù)百年不斷。有梅花斷,其紋如梅花,此為最古;有牛毛斷,其紋如發(fā)千百條者;有蛇腹斷,其紋橫截琴面……;有龍紋斷,其紋圓大;有龜紋,冰裂紋。”古琴歷來以蛇腹斷和梅花斷最為名貴。遼寧博物館珍藏的唐琴“九霄環(huán)佩”,就是蛇腹斷的古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