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玉藻》記載,周朝以正色為貴,雜色為卑,“青赤黃白黑”五色為尊,到了春秋戰國時代,禮崩樂壞。齊國之君好紫色,以至于一國盡紫,孔孟稱之為卑微的不正之色。
春秋戰國時期雖然對色彩的觀念有所改變,但是純色為尊雜色為卑的概念還是沿襲周朝的服飾形制,沒有根本的改變。制鐵技術的發展和鼓勵桑蠶技術,對絲綢的品質有較大的提升,再加上織繡工藝的發展,服飾材料也日益精細,品種名目日漸繁多。深衣是直筒式的長衫,把衣、裳連在一起包住身子,分開裁但是上下縫合,裙分為曲裾和直裾兩種樣式,外觀區別在于下身是否有圍繞的線條。這一時期的紡織和染色技術已經非常發達,服裝上出現很多繁復華麗的圖案。
中原地區,為周與三晉所在,以西周以來質樸的曲裾交領式服裝為主,這種衣服上衣下裳連屬,衣長齊膝,曲領右衽,還有一種以以帶鉤、皮革帶束腰的習俗,帶鉤材質有金、玉、銅、鐵、骨、木、陶等等,形制繁簡不一,做工精細的有錯金雕鏤嵌玉,款式極為講究。
齊魯地區位于黃河中國下游,女性偏好綰偏左高髻(高髻、雙丫髻、后垂發三種)。長裙收腰曳地,窄長袖,與中原女性的深衣不同,文彩分為紅黃黑褐條紋,上衣為窄長袖,交領右衽,多為淡青色,亦有黃色、紅色;下衣為長裙,似與上衣連屬,多飾紅、黑直條紋,沿直條加施白點,有束紅、白腰帶者。
北方地區服飾同三晉類似,曲裾纏身多層,呈“燕尾”曳地,腰帶用帶鉤和環配系,衣上花紋間填朱、黑色漆,有較寬的“純”,既有齊衣晉帶的特征,又具有北方格調,在趙武靈王改革之后,北方由裙子改為穿褲子,平民和軍人大多不再穿裙,而改穿褲子。
西北秦地服飾,不華麗,厚實便用,衣式均為緊袖右衽束腰長袍,有黑色而領邊及衣襟飾紅點和黑紅色的兩種,衣長或齊膝,或垂至足面;鞋分黑色圓頭履和方頭履兩種。衣服種類有單衣、夾衣、綿衣、分錦、綺、絹幾種,大多為平紋織物。秦人服飾著重實用。常有三重,依次為汗衣、袍繭、長儒,右衽交領,衣領上雍頸,以應氣候寒冽之變。其長襦也僅短至膝上,束腰帶,利于行動便捷。
吳越地處東南隅,位于長江下游,服飾拙而有式,守成而內具機變。當地人長期保持著因地制宜的服飾風格。
楚國位于江漢地區,勢力跨過長江中下游部分地區,楚服素有輕麗之譽,材質以娟、羅為主,也有很多皮質衣物,如皮手套、皮鞋、麻鞋等,楚人衣服輕盈細巧、冠式巾帽奇麗、款樣的紛繁華艷。
江淮之間小國林立,受南北大國影響,其服飾時尚亦跟隨摻雜,不一而足。
總體而言,春秋戰國時期盡管各地區間的服飾形制有交互影響、互有所取之處,但總有其固有的風格品位,沿襲周朝風格而又兼具地方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