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立的人們試圖化解這場爭端,提出了「漢服分級」的設想。他們希望參考和服區(qū)分羽織袴(禮服)和浴衣(常服)的做法,既保留形制嚴格的傳統(tǒng)漢服,也支持漢服做出適應日常生活的改良和「漢元素」的普及。
清明小長假的各大公園里,讓人駐足回頭的除了盛開的櫻花,還有身著寬衣大袖的漢服走在人群中的「同袍」們。
「同袍」一詞出自《詩經 秦風 無衣》,漢服愛好者之間往往以此相稱。21世紀初以來,一場以恢復漢服、復興傳統(tǒng)文化為目標的漢服復興運動逐漸興起。2003年底,一位名叫王樂天的電力工人身穿漢服上街,成為第一個被報道身穿漢服示眾的人。隨后,在北京、曲阜、江陰等地,一些以著漢服、行祭禮為特征的線下活動自發(fā)地組織起來。
2007年后,官方媒體開始關注漢服復興運動。2018年,首屆「中國華服日」在西安舉辦,被漢服圈內人視為漢服復興運動的一個里程碑。此外,各類型的漢服集會也漸趨規(guī)模化。
△2017年清明節(jié)公祭軒轅黃帝典禮
盡管漢服已經悄然出現(xiàn)在生活中的各個角落,但是有關漢服的種種爭論,也在漢服圈中擴散開來。
「漢服」與「古裝」之爭
當被人描述成「穿古裝」時,同袍們經常給出這樣的回答:「這不是古裝,這是漢服。」然而對于圈外人士來說,望文生義之下,總會將其理解成是漢朝的服裝。
漢服自然不是漢朝的服裝。得名于「漢民族傳統(tǒng)服飾」的它,被認為是在上自黃帝即位、下訖明末清初的這段時間內,形成并通行于以漢民族聚居地為中心的華夏文化圈的傳統(tǒng)服飾及其禮儀文化體系。漢朝服裝只是漢服歷史中的一個片段,而自漢以降,歷魏晉、唐宋以至于明,漢服的形式、配飾及禮制已演進得蔚為大觀。我們平時所看到的「漢服」也往往是依后續(xù)這幾個朝代的形制來制作的。
漢服與我們日常穿著的服裝有著很大的不同,最典型的漢服往往是前襟后裾、褒衣廣袖、交領右衽、系帶隱扣。而根據(jù)其上下是否相連,又有衣裳制與深衣制兩種主要的形制。
△上衣下裳制的冕服
漢服在當代流傳之初曾被人誤當作是和服或韓服,也主要是由于漢服的上述特征大多被華夏文化圈內其他民族繼承,漢服與它們的差別遠遠小于與今天日常所見服飾之間的差異。
盡管同袍們身穿的「漢服」與電視上所見的古裝看起來并無二致,但是「漢服是不是古裝」這一問題,從漢服復興運動興起之時起就一直在被爭論著。
漢服圈內流行的觀點認為:漢服是漢民族乃至華夏民族的傳統(tǒng)服飾,是一個空間的、民族的概念;而古裝是一個時間的概念,它不是現(xiàn)代社會當中的服裝。這些「非古裝派」中也有人認為,「古裝」指戲服或影樓裝,只出現(xiàn)在特定場合中、無法像漢服一樣應用于日常生活。
△某古風影樓宣傳照
乍一看,「非古裝派」的思路非常清晰:既要為漢服復興的合法性奠定基礎它是民族的,同時又要為其可能性開辟通路它是現(xiàn)代的。
然而,反對者的反駁同樣也是尖銳而精準的。他們指出,如果漢服不是古裝,那么古代就根本沒有漢服這種服飾、古人圍繞著那些寬袍大袖建立起來的恢弘文化根本就不是漢服文化,那又何談「漢服」這樣一個誕生于現(xiàn)代的事物的「復興」呢?漢服復興的合法性必然要承認漢服是一種古裝。
論爭在今天依然持續(xù)著,尤其是在漢服復興運動日趨深入、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了解和嘗試這種服裝的當下。民間的爭辯并沒有產生一個科學而實用的定論;而官方也沒有任何明確的表態(tài)。
「漢服」與「華服」之爭
但是官方在某種程度上確實表態(tài)了。剛剛過去的4月7日農歷三月初三,西安舉辦了第二屆「中國華服日」。許多人會對這個節(jié)日感到陌生,它2018年才由共青團中央推動設立,并且絕大部分宣傳活動都集中在互聯(lián)網(wǎng),以至于除了共青團中央,另一個推動設立的主體是嗶哩嗶哩。
「中國華服日」有相應的線下活動:在西安的曲江新區(qū)舉辦中國華服文化研討會、中國華服秀和華服日國風音樂盛典,并邀請全國大大小小數(shù)十個漢服商家和社團前來參加。
然而,這個理應對于期待漢服復興的同袍們而言十分振奮的消息,卻并不被他們完全買賬。共青團中央官微宣布第一屆「中國華服日」相關活動的微博,其轉發(fā)量達到三萬余次,評論數(shù)也有一萬六千余條,除了那些表示激動和喜悅的評論,另一種聲音同樣獲得了相當一部分人的認同。
△反對命名為「華服日」的微博評論
這些聲音認為,「漢服就漢服,別遮遮掩掩的模糊概念說華服」。對于一些漢服愛好者來說,以「華服」之名取代「漢服」,是「奪了這些年漢服發(fā)展的半壁江山」,令旗袍等非漢族傳統(tǒng)服飾搭上了便車。
這些漢服愛好者對以旗袍為代表的服飾實在難有善意,他們今天為之奔走以求復興的漢服文化,正是斷代于勒令百姓剃發(fā)留辮、爾后又推行馬褂和旗袍的清朝。
活動主辦方倒或許會為他們所受的質疑而感到委屈。在該條微博的正文當中,共青團中央這樣解釋命名為「華服日」的理由:「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出自《左傳》的這句話,原本即是漢服愛好者們拿來引證漢服復興與中華傳統(tǒng)文化復興之間的相關性的。
此外,主辦方還將中國華服日的logo設計成交領右衽的形象,這一形象顯然是從漢服的典型特征中抽取出來的。
△「中國華服日」的宣傳logo
但是并不能清楚地辨析出,主辦方對活動的這一命名,究竟是借助于漢服復興的熱潮來促進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服飾的推廣,還是出于民族團結的考慮將對「漢服」的熱愛在表面上稍稍壓抑。
倒是有一個案例可能引起人們的注意:2018年第一屆中國華服日舉辦前夕,云南共青團官微在「中國華服日」的話題下發(fā)布了名為「你知道我們56個民族的傳統(tǒng)服飾有多美嗎?」的微博,并附以各民族傳統(tǒng)服飾的圖片。該微博不久之后旋遭刪除。
「傳統(tǒng)」與「改良」之爭
第一屆中國華服日還是在絕大部分漢服愛好者的期待和支持中舉辦了。但是,舉辦的結果卻讓一部分同袍們有些失望,這種失望的情緒也滲透進了他們對第二屆華服日的宣傳活動的回應當中。
他們認為,華服日活動中出現(xiàn)的許多「漢服」,明明只是一些具備了部分傳統(tǒng)漢服的元素、但同時也融合了許多現(xiàn)代服裝設計手法的衣服,這樣的衣服在他們口中被稱為「漢元素」,而「漢元素」通常是不能等同于漢服的。
△演員徐嬌的漢元素寫真
漢服愛好者們的失望在某種程度上是可以理解的:如今用以制成成品漢服所依賴的形制規(guī)格,大多是由民間的漢服愛好者們自己從古籍資料中一點一點摸索出來、并嘗試著在具體的服裝制作中復原。對于這些投身考據(jù)的漢服愛好者們來說,一些形制并不與他們考據(jù)出來的歷史結論一致的「漢元素」在華服日上頂著「漢服」的名頭誤導那些對漢服圈涉獵并不深入的「萌新」,這令他們感到了遺憾甚至慍怒。
任何聲音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的擴散,就獲得了增強千百倍的可能,尤其是在漢服圈這樣一個日趨精英化的語境當中。漢服復興運動在發(fā)展過程中,圍繞著考據(jù)黨們形成了一個主張嚴格遵循形制、抵觸改良的派別,又被稱作「古墓派」。
「古墓派」不僅拒絕紐扣、短裙等非漢服元素在漢服設計制作過程中的出場,也同樣反對在穿漢服的同時搭配以牛仔褲、球鞋等服裝,甚至當他們見到一位同袍在貼吧里發(fā)出一組寫真,上身穿著宋代的襦、下身卻穿了唐代的裙時,會直截了當?shù)貙λ赋鰜恚改氵@不對」。
被指責的同袍或許會覺得委屈。她當然是同時定做了唐代和宋代的襦裙,只不過覺得像今天這樣的搭配更切合心意而已。這個時候便往往會有「改良派」從互聯(lián)網(wǎng)的那頭跳出來為她鳴不平:漢服只有做出適應現(xiàn)代社會生活的改良,才能走向大眾和真正的復興。
「古墓派」與「改良派」之爭要遠甚于古裝與否之爭。如果說后者還處在一個「名分」的層次上的話,前者就實實在在地涉及到「漢服復興運動向何處去」的問題了。
「古墓派」自詡為傳統(tǒng)漢服文化真正的繼承者和保衛(wèi)者,認為對于漢服復興運動而言,比起為日常生活提供一種新的服飾種類選擇,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忠實繼承和弘揚是更為重要的事情。漢服嚴格的形制,體現(xiàn)著傳統(tǒng)禮儀文化的細膩。
他們還認為,如果積極鼓吹漢服的改良化,勢必導致服裝設計參差不齊、甚至山寨的商家進入市場,擠占那些真正用心做傳統(tǒng)形制漢服的商家的生存空間。
「改良派」則對這些抨擊予以強烈的回應。他們主張,漢服是否保留傳統(tǒng)形制與其中承載的傳統(tǒng)文化是否得到傳承并無必然聯(lián)系,穿傳統(tǒng)形制漢服的人未必就了解和尊重傳統(tǒng)文化,不穿傳統(tǒng)漢服的人也未必不了解、不尊重。
并且,正是對傳統(tǒng)形制盲目的推崇導致了漢服圈商業(yè)環(huán)境的惡化,商家借助「傳統(tǒng)」的噱頭將做工并不精細的服裝遠高于正常價格地出售給買家,不但損害了買家的利益,也提高了原本感興趣的「萌新」們入門的門檻。
他們對「古墓派」最為尖刻的批評是,以「不合形制」的理由攻擊穿得不那么傳統(tǒng)的同袍,本身就違背了傳統(tǒng)文化中「和而不同」的精神,又何談去傳承傳統(tǒng)文化呢?
中立的人們試圖化解這場爭端,提出了「漢服分級」的設想。他們希望參考和服區(qū)分羽織袴(禮服)和浴衣(常服)的做法,既保留形制嚴格的傳統(tǒng)漢服,也支持漢服做出適應日常生活的改良和「漢元素」的普及。
在漫長而枯燥的爭論之后,兩派都漸漸向對方做出了一定的妥協(xié)。因為他們都擁有同一個目標:漢服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