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夏商西周開始,及至當代,幾乎各朝代的變更帶來的是服飾的巨大改變。每一個歷史時期,都因當時的工藝、審美取向而有著自己獨特的服飾。
商周時期,奠定整個服飾文化基礎,后世服飾的演變基本從此開始。在服飾材料上,商代已經出現絲麻織物,精致的綢、錦、紗均已面世。在服飾形制上,形成上衣下裳延綿數千年的傳統。
東漢荀爽的《九家易》言:“衣取象乾,居上覆物,裳取象坤,在下含物也。”衣裳是當時人們主流價值觀的外現,心有乾坤,莊重典雅。在服裝制度上,形成冠服制度和服章制度,在不同的場合穿著不同的衣裳,以示尊重和彰顯身份等級。
及至春秋戰國,衣裳愈發華美。織繡工藝的進步讓布匹錦緞的種類多了不少,而且隨著衣裳的愈加精美,人們開始注重配飾上的搭配。佩玉喻君子之節氣,佩劍喻君子之仁正。雖出現深衣這一上衣下裳相連的衣物,但制作上仍是分別剪裁再縫合,以示祖宗之訓不可違。
秦漢時期,
已基本形成系統的體系,建立輿服制度,不同的階級需穿著不同的服飾,身份等級差別明顯。同時,漢朝強大的國力影響到周邊各國,漢服由此傳播到日本、朝鮮、越南等國。
隨后,多民族的融合使少數民族的服飾融入到漢衣冠中,服飾種類空前豐富。南北朝時的短打、隋唐時期的襦裙、宋元金時的胡服,層出不窮,既不改舊制,又展現出新面貌。
直到清朝剃發易服,男子改穿滿族服飾,漢服逐漸衰微。彼時,女性服裝和道士所穿保留明代款式。但晚清時期,西方文化涌入,革命思潮興起,傳統服飾逐漸消失,改為穿著更具時代特征、展示個人價值追求的服飾,如中山裝、旗袍等。
雖服飾一直在演變更替,但本質上仍是價值觀的外現。漢制上衣下裳一直沿用至清代,其內涵早已深刻在骨髓里,而華夏氣節從未改變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