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又不知有多少人被大熱古裝劇《長安十二時辰》圈粉了,不僅是它的劇情,還有它的道具、妝容、服飾、禮儀,皆成為熱門話題,漢服熱也再次升溫。的確,無論走在綠樹環繞的鐘山風景區,還是漫步詩情畫意的秦淮河畔,人們越來越容易偶遇身著仙氣漢服的窈窕淑女、儒雅書生或可愛孩童了。
一方面,人們在以更加寬容的姿態接受與擁抱與普通便裝大不同的漢服;另一方面,漢服背后所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美好價值正逐步被挖掘。“我感覺這股熱日后可能還要升溫。”著名服裝設計師姚峰說。
穿漢服的小朋友越來越多
張敏是來自南京信息工程大學中文系的一名女生。作為一個土家族女孩,她從小除了接受傳統的土家文化熏陶,還深受漢文化影響,因此迷上了漢服。進入高校兩年來,她已經收集了近30套漢服及相關頭飾、鞋子等。學中文的她甚至曾說:“每個熱愛古典文學的女孩都愛漢服。”
不知是因為漢服而選擇了學習中文,還是因為選擇中文讓她更愛漢服,于張敏來說,漢服不僅僅是衣服,更是一種文化符號:它承載著民族傳統文化,是文化復興的一部分。
實際上,不僅小姐姐小哥哥們,越來越多的孩子也穿起了漢服。前不久,就有多個身穿漢服的小朋友從三山街地鐵口款款走來,上演了一場精彩紛呈的“飛花令”,讓乘客們忍不住駐足欣賞。
“小孩子愛穿漢服可能受學校和家長的影響比較大。”身為母親的張女士也是在今年愛上了給10歲的女兒買漢服穿,“我本身就比較喜歡漢服的仙氣,自己的衣柜里有四五套,也希望女兒能穿類似的衣服。”第二個原因是“流行媒介的影響也很重要。”喜愛漢服的趙女士說,《中國詩詞大會》這樣的節目帶動了小朋友對傳統文化的興趣,這其中也包括漢服。
熱門古裝劇帶動“漢服潮流”
“我和身邊的朋友經常一起穿漢服去逛街。在大街上,人們也沒有像前幾年那樣,會用奇怪的眼神看我們,反而是很欣賞,甚至有時候在街上會有小姑娘過來跟我們說,你們的衣服可真好看,還有小孩子會了解漢服背后的文化歷史。”每次遇到對漢服感興趣的人,喜歡漢服的顧晨和小伙伴們都會開心一整天。
作為一名資深漢服愛好者,顧晨收集了幾十套各式各樣的漢服,“它們可是我的寶貝!”她說,自己平常還特別喜歡看漢服博主拍攝的短視頻,了解關于漢服的歷史文化知識。顧晨覺得,漢服熱的升溫離不開社會發展過程中,人們對多元文化的包容。“以前大家覺得只有非主流人群才穿漢服,但現在不是了。”
熱門古裝劇的助推也是原因之一。“最近熱播的《長安十二時辰》等熱門古裝劇再次催生了許多新的漢服愛好者。”顧晨說,原本就美麗的漢服穿在人氣“小花旦”們身上更顯明艷動人,原本就儒雅的漢服穿在男主角身上尤為溫文爾雅,怎能不叫人喜愛?
另外,一些歷史博物館和著名景點舉辦的關于宣揚傳統文化的展覽或活動也增加了社會氛圍。比如江蘇一年一度舉行的“漢服雅集”,或類似“玄武湖漢服文化節”等。
線上線下都有漢服經濟圈
“有點遺憾的是,目前好像還沒有有影響力的漢服品牌,我和朋友們都是在淘寶上訂做。”漢服愛好者張琪琪說,“好在現在線上的漢服店鋪越來越多。”
記者在一家線上店輸入“漢服”二字,跳出上百家相關店鋪。其中有諸如“重回漢唐”“漢尚華蓮”等大受歡迎的漢服店,粉絲量過百萬。而在漢服商家出現以前,同袍(注:漢服愛好者之間的互稱)們想要擁有一件漢服,則需要自己找裁縫店定制。
各國友人喜愛漢服。
據“重回漢唐”的客服說,2006年底,他們的第一家實體店在成都開業。現已有12家實體店、電商店鋪8家、公司員工100余人,線上店鋪每件衣服的月銷量基本在千件以上。
連帶改良漢服的售賣也受到愛美女生的歡迎。“傳統漢服不輕便,穿脫都麻煩,我們就把漢服元素和現代服飾結合起來,設計成了改良版漢服。”一位做改良版漢服的店主說,這也是漢服在當今社會傳承和發展的一種方式。而在某線上平臺的熱門店鋪中,一件200元左右的改良漢服每個月也能賣出幾百或上千件。
漢服的線下體驗、漢服攝影、漢服飾品等也悄然熱門,尤其是漢服體驗這種全新的感知方式,使消費者能最真切地零距離感受漢服之美。據了解,如今僅南京就有近30家漢服體驗店。
如何正確穿著漢服挺重要
只覺衣美,可是所穿的漢服屬于哪朝哪代,有什么樣的歷史,你又了解多少?對古代禮儀和漢服很有研究的和一書院院長、文獻學博士文心早就注意到了這一現象。她說,其實人們對于漢服背后的文化內涵了解得遠不夠。
那么,怎樣才是穿漢服的正確打開方式呢?“穿漢服的規矩倒是有幾條。”文心說,“首先要合制,明制的襖別配個唐制的齊胸,宋制的褙子別內穿個先秦的曲裾,這就屬混搭。混搭一失去文化內涵,二像關公戰秦瓊,朝代都不相干,看著別扭。”
二則要合適宜。“什么場合穿什么衣,這是基本規矩。上大街穿個中衣褲(古代的內衣),不對勁吧;禮樂場合,穿個常服也不對。日常生活、上班,穿個大袖衫肯定不合適,這就是不合時宜。”
第三點是要講禮儀。其實這也是文心和她的書院一直推廣的內容。這一書院有固定成員十多個(平時跟高校和社會上許多漢服愛好者都有合作)、漢服200套,加上兒童的總共約500套。書院主要以古代的禮儀研究和復原為目的,在他們眼里,漢服,其實是禮儀的一個載體。
“穿漢服必須要禮儀。比如看漢服外衣寬大就不穿內衣,不行啊;穿漢服不系帶,松松垮垮,不行;女子穿漢服不梳頭,也不行;穿成左衽(衽,指衣襟。我國古代部分少數民族或是明代初期漢族女性所著的服裝,前襟向左掩,不同于中原一帶的右衽。右衽是漢服一直保留的特點),更不行。此外,漢服就是我們日常的衣服,你穿衣服不可能穿布料奇葩的舞臺裝吧,布料得是正常的生活服裝布料,現在我們有時看到的那種舞臺裝一樣的漢服確實慘不忍睹。”
文心最后總結說,漢服的禮儀其實非常多,但根本的一條,其實就是“尊敬”。喜歡穿漢服的你,注意到這一點了嗎?
設計師有話說
漢服可掩蓋身材缺陷
增加書卷氣質
最近在蘇州工藝美院代課的南京著名設計師姚峰也注意到,漢服風悄悄刮進了他代課的這所大學內。“我也思考過這個問題,為什么漢服熱近兩年逐步升溫?”
他覺得跟幾個因素相關。“首先是人們,尤其年輕人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追崇開始升溫,這是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展現。”從一位設計師的角度,姚峰又覺得漢服其實很討巧,“看來古人是不怎么注重身材的,他們更偏重五官的秀美,或者滿腹才華,這點不像今人。但也是這一審美特點,使得漢服有了給身材‘遮短’的優點:比如五官不錯但身材偏胖的姑娘,穿上寬袍大袖的衣服,身材缺點被掩蓋,還能增加書卷氣。再有一點,用料考究、層次較多的漢服在行走時的確能帶來飄逸感。”
漢服愛好者社團聚會。
另一個流行的原因,在姚峰看來是熒屏上流量小花旦的帶動,這種帶動不僅是服裝上的帶動,還包括古代發飾、首飾等多個方面的傳播。據他估計,漢服熱的升溫可能不僅限于今年,往后會越來越深化,“將來穿戲服出門也未可知”,因為這背后是年輕人個性的標榜,可帶來回頭率。
“全民漢服”是許多漢服愛好者的理想,但作為一位時尚設計師,姚峰卻有自己的看法,“人的穿著打扮由環境決定。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層層疊疊、寬衣大袖的漢服確實不太合適。”另一點他也覺得有必要提一下,“泛漢服化“可能會影響年輕人對服飾的運動感等,以及國際流行時尚的接受度。“人人衣柜里有幾件做工精良的漢服,在成人禮、畢業典禮、婚禮等重大場合拿出來穿,從設計師的角度講或許是對待漢服相對靠譜的建議。”姚峰說,它或許終將作為人們日常著裝的選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