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整體來看,唐朝的服飾呈現出來的是一種集大成的特點。它結合周代的嚴謹花紋圖案、戰國的舒展大氣、漢代的輕快靈動、魏晉的飄逸融為一體,但比起前朝的服飾更為華麗、精致,不管是服飾還是服飾上的圖案都達到了古代服飾上的高峰。初唐時期自然清新,盛唐時期華貴豐美,中晚唐時期炫麗詭異。唐服飾吸收了胡服、特別是西北鮮卑民族服裝以及中亞地區**服裝的某些成分,并與華夏傳統服裝相結合,創制了具有唐代特色的服裝新形式。圓領袍衫、幞頭、革帶、長靿皂革靴配套,是唐代男子的主要服裝樣式。當然,唐代男裝服式相對女裝是較為單一。
傳統的冠冕衣裳,只是在隆重的場合,如祭祖天地、宗廟等時偶爾用之,其他則以“幞頭袍衫”為尚。各個時期袍服的款式不盡相同。
這幅畫是著名畫家閻立本所畫的步輦圖,被幾個侍女所抬的是李世民。從這幅畫中可以看到李世民所穿的是當時的便裝。如果還想進一步看仔細,自己去找圖看233333,如果不想找的話,自己看書,唐六典,全唐書歡迎您。 唐代官吏,主要服飾為圓領窄袖袍衫,每個官位的衣服顏色由所在官位的階級等級來決定。凡是三品以上官位的服飾均用紫色;五品以上的官服顏色為緋色;六品、七品為綠色官服;八品、九品則為青色的官服。除穿圓領窄袖袍衫外,對于一些重要的祭祀典禮以及其他較為隆重的大型場合則要穿禮服,禮服通常是傳承隋代形式所制成的。這一段說的內容可以去看《全唐文》,期中多處記載王涯關于服飾上奏的文書,其中一條是唐文宗太和六年六月《準敕詳度諸司制度條件奏》:“準敕詳度諸司制度條件等,禮部式:親王及三品已上,若二王后,服色用紫,飾以玉。五品已上,服色用朱,飾以金。七品已上,服色用綠,飾以銀。九品已上,服色用青,飾以鍮石。應服綠及青人謂經職事官成及食祿者,其用勛官及爵直諸司依出身品,仍各佩刀礪紛帨。流外官及庶人,服色用黃,飾以銅鐵。其諸親朝賀宴會服飾,各依所準品。諸司一品二品許服玉及通犀,三品許服花犀及班犀及玉,又服青碧者許通服綠。余請依禮部式。……,丈夫請通服黃白,如屬諸軍使司及屬諸道,任依本色目流例 。” 這里插一句,說到唐代的男子官服,就肯定要說平巾幘之服,這是是唐代使用最為普遍的官服之一, 上至皇帝和文武官員, 下至沒有品級的普通官員都可以使用;不同級別官員的服飾色彩和配飾的材料不同;平巾幘之服主要由平巾幘、 褶、起梁帶、靴等搭配而成;作軍服使用, 若武官陪位大仗, 需要加 襠和 蛇, 也是一種常服, 唐代將之作為騎馬服使用。《新唐書·輿服志》有:“(太宗)常服則有 褶與平巾幘, 通用翼善冠。” 唐朝的服飾特點是以冠服制度作為基礎支撐的,同時在生活中嚴格實行冠服制度。冠服制度象征著封建社會的權利等級,遵循古法制定的冠服制度是不可輕易更改的,特別是祭服和朝服這種大禮服,又稱法服,因為其不能背棄先王遺制,同時它具有很大的保守性和封閉性。服飾禮儀規范包含在唐初發布的《武德令》中。有興趣的同學們自己看。 在唐代衣服的顏色也有其要求。唐高宗李治(公元 650 年至 683 年)初時,流外官和庶人可以穿一般的黃(如色光偏冷的檸檬黃等),至唐高宗中期總章元年(公元 668 年),恐黃色與赭黃相混,官民一律禁止穿黃。總的來看唐朝,低級官吏或百姓不得不按昭令,自行穿著正色(朱、紫、青、綠等色)服飾。當然還有其他別的規定,這里就不說了。雖然皇帝三番五次地下詔書禁止服飾僭用,但成效并不明顯。 唐代的帽子稱為幞頭,是一種用黑色紗羅制成的軟胎帽。相傳始于北齊,始名帕頭,至唐始稱幞頭。初以紗羅為之,至唐代,因其軟而不挺,乃用桐木片、藤草、皮革等在幞頭內襯以巾子(一種薄而硬的帽子坯架),保證裹出固定的幞頭外形。唐封演《封氏聞見記》五“幞頭之下別施巾;象古冠下之幘也。”裹幞頭時,除了在額前打兩個結外,又在腦后扎成兩腳,自然下垂。后來,取消前面的結又用銅、鐵絲為干,將軟腳撐起,成為硬腳。唐時皇帝所用幞頭硬腳上曲,人臣則下垂,五代漸趨平直。幞頭名稱依其式樣演變而定,開始是平頭小樣,以后幞頭造型不斷變化,到晚唐時期,巾子造型變直變尖。幞頭由一塊民間的包頭布演變成襯有固定的帽身骨架、展角造型完美的烏紗帽。 唐代的靴也來自北方少數民族。“靴胡履也取使于事施以戎服。”由于靴的方便與實用便逐漸被中原人接納。到了唐代男女普遍穿靴。少數民族的靴多以獸皮制成。傳入中原后大部分以錦為之稱之為錦靴。胡靴是高統的,馬周為了適應中原的需要將靴改成低統并在靴底加氈。《 **古今注 》 載 歲至馬周**長以殺之,加之以氈及絳得著入殿省敷奏,以便乘騎也,文武百僚咸服之。至貞觀三年,安兩國進排韋短鄧靴沼,內侍者分給諸司。至大歷二年,宮人錦靴侍于左右。李白應唐玄 宗只詔入殿穿的便是這種經馬周**的短靴 啊...首飾的話....看論文吧,推薦一個從首飾用具看唐代服飾文化。找不到論文的話可以私信我發給你。 參考書目稍微說一下....新唐書、唐六典、舊唐書、唐會要(卷三十一)、中外服飾史、中國服飾史、太平廣記、中國服飾文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