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據漢服復興運動數年來的發展脈絡,筆者曾提出漢服群體大致形成了三個流派,即重視民族性者、傾向禮儀風俗者和展現服飾美感者,他們分別對應的是漢服的三種特點——民族、禮俗、審美。
負繩抱方者,以直其政,方其義也。故《易》曰:《坤》六二之動,直以方也。”
可見,漢服化自于天地的結構里,也包含著人們應當踐履本于天地之道的道德。
外圓而內方,圓潤而剛強,方正而厚重,漢服所載之道也。
二、君師者,治之本也。圣賢制禮,以安天下。圣賢體察到了天地人的大道,為了弘揚之,便以衣冠承載道的器物,以禮儀為弘揚道的方法。
衣冠整,而禮儀齊,人們了解并認同了衣冠,才能體悟到禮儀本于人情、整飭人際與和合天人的作用。
三、先祖者,類之本也。禮學三本的這一本是類別之本,體現在漢服方面則是指漢服具有的民族性。
1、本于民族:在漢服復興的歷史中,民族性始終扮演了較為重要的角色,對于很多同道來說,可謂是他們投身于漢服事業的原動力。
2、進于文化:漢服連同它背后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通過禮儀的方式,將文化傳承與個體的生命歷程融合為一體。
漢服,是漢、人的第二層皮膚,它給與了我們特有的儀表舉止,框定了我們與其他族群的區別。
3、達于博遠:古人講華夷之辯,乃是認為華夏為有道德禮義的文明人,夷狄是道德禮儀教化之外的野蠻人,
華夏是高于夷狄的天道化成之民,天生擔負著弘揚大道教化萬族的使命,而非與其他族群同一性質的民族。
我們之所以將華夷之辯錯誤的理解為民族主義,是因為西方民族主義思想傳入中國時,
中國已經沒有道化天下的恢弘氣度,華夏已不存在,中國淪為蒼白的地理和政治概念,漢、人只是與滿人、蒙古人等并列的民族了。
對民族性的承認,并不意味著否定漢文明的普世價值,對普世價值的弘揚,也并不意味著否定漢、人的民族性。
不同的族群創造了不同的文化,各種文化都打上了原創族群的烙印,世界上不存在沒有民族性的文化。
譬如佛教,傳入中國近兩千年,大量吸收了儒家與道家的理論,演化為漢傳佛教,但是仍然保留著果報、輪回之類的印度色彩。
又如基督教,即便現在成為世界性宗教,也仍然延續原創者猶太人的一神教意識和人類原罪的教義。
同樣,也不存在沒有文化內涵的民族性,一個沒有人文精神的民族長久立足于世,它的民族性也就無從談起。
我們談起某種文化的時候,必然意味著含有民族性的一面,而談起民族性的時候,也必然指向某種相應的文化精神。
華夏復興,本于民族,進于文化,達于博遠,再現華夏雄渾而恢弘的泱泱宗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