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700年前,漢服于中華民族的先祖堯,舜,禹三代中不斷的完善和改進,最終形成如今流傳下來的大襟右衽交領,寬袍大袖,博衣大帶(秦漢服飾為代表)的樣式。
3700年前,漢服于中華民族的先祖堯,舜,禹三代中不斷的完善和改進,最終形成如今流傳下來的大襟右衽交領,寬袍大袖,博衣大帶(秦漢服飾為代表)的樣式,不僅在本土延續千年,更是影響了日本,朝鮮,越南等其他漢文化圈國家。而在眾多款式當中,最為普遍的則是右衽形制。
那么,漢服為什么是右衽呢?由于儒家道統和千年的禮治思想的影響,這一形制被后世賦予了諸多含義。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最為普遍的幾種說法吧。
披發左衽蠻夷說
漢人右衽,蠻夷左衽,這一制度在周代形成,漢唐時期確立,并達到鼎盛時期。隨著民族大融合的不斷發展,大量外族人遷入,這一標志也就成了區分漢族和蠻夷的一種標志,同時確立華夏正統民族的合法地位,符合禮教的思想??陀^上鞏固和促進了以夷入夏的過程。
男左女右別性說
在南宋末年及蒙元時期,漢人的統治地位和文化地位受到雙重沖擊,大量外來游牧民族特點夾雜在這一時期的華夏文化中,左右衽的區分不再是特殊的族群印記。盡管如此,禮教仍舊有所發展。自古的男尊女卑思想和以左為尊思想相融合,最終形成了男子右衽女子左衽的服裝特點。
但應注意的是,這一時期較短且局限于中原地區,對江南等地區的影響有限,不能算是正統解釋,只能說是特殊時期的特殊情況。
左生右死陰陽說
明代,中原王朝再一次興盛,重新確立禮教、道統,是新興王朝文化政治生活的主要內容,衽的左右再次被賦予了禮的含義。同時,可能因為道家陰陽學說的盛行,這一體系被更加系統化和放大了。道家以左為陽以右為陰,右衽表示你的陽氣勝過陰氣,你是生人;反之,左衽就表示你是故人了。這也就是壽衣基本形制的由來。
同時注意:以上這三個原因其實在各個朝代都有不同程度體現,只是側重點根據當時的現實情況的改變而有所不同。
總之,漢服從最初開始,就是右衽的形制了,只是隨著民族文化的發展,進而被賦予了太多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