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別說我污!小時候看《水滸傳》時覺得映像深刻的詞就是「浪里白條」,覺得這四個字真是豪爽又晦澀,眼前瞬即出現了張順那雪一樣的白肉,水底可以伏七天七夜,穿梭水面快速無比,如同一銀白色水蛇一閃而過,那時就有個疑問,古代人真的都不穿衣服游泳么?
別說我污!小時候看《水滸傳》時覺得映像深刻的詞就是「浪里白條」,覺得這四個字真是豪爽又晦澀,眼前瞬即出現了張順那雪一樣的白肉,水底可以伏七天七夜,穿梭水面快速無比,如同一銀白色水蛇一閃而過,當然,這只能說明張順的水性極好,甚至是最好的一個,沒有其他(你們不要想太多)。但那時就有個疑問,古代人真的都不穿衣服游泳么?
有人說,我們是世界上最早開展游泳運動的國家,因為《詩經》中有一句話:「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淺矣,泳之游之」,意思是在水深的地方就劃著小船,在水淺的地方就游泳吧,別掙扎了。這么浪漫的古籍都這么說了,想來游泳是常以為見的運動。
北魏時期的敦煌壁畫中,有一幅畫描繪的就是四個女子裸身在水中嬉戲的場景,可見游泳在當時也是無論男女皆普及。
在我們的傳統節日中,和水最有關聯的是 ,《論語》中就有這句話:「浴乎沂,風乎舞雩,泳向歸。」記載的是古代魯國人在節日里一起游泳,然后一路歡歌回家的情景,非常自然,而且小清新——這大概是我印象中對古代人游泳最純潔的印象了。因為聯想到郊外河邊,電視劇里一直寫的是女人在河里洗澡,然后衣服被偷走的故事(這故事的藍本還是出自七仙女)。
到了漢代,大型的泳池也出現了,就在未央宮邊上,有個好聽的名字,就叫「太液池」,甚至唐代大明宮也有這個名字的池子,池水2-3米深,類似我們現代意義上的深水池。《淮南子》書中還有對游泳姿態方面的記載:「游者以足蹶,以手杼……」嗯,非常熟悉……雖然以古文形式呈現,但明眼的你一見就知道——這不就是蛙泳嗎?
現在說起冬泳都覺得很厲害!其實現在意義上的錢塘潮,以前早就被游過。就叫弄潮,此項活動大約起于唐,詩人李益在《江南曲》中說:「早知潮有訊,嫁與弄潮兒。」每年八月,錢塘江大潮乃「天下之偉觀也」,每逢大潮期,幾百人手執彩旗,或綁著彩帶,迎潮而上,「出沒于鯨波萬仞之中,騰身百變,而旗尾不沾濕」,那時無論貴賤,都熱衷于獎賞優勝者,游泳也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全民運動。
說到游泳時他們穿什么,有人舉了日本海女赤裸上身的例子,在無人之境,裸體當然也是游泳的一種常見形式,明末清初文學家李漁在《閑情偶寄》中云:「匪止頭巾不設,并衫履而廢之,或裸處亂荷之中,妻孥覓之不得,或偃臥長松之下,猿鶴過而不知。」脫得溜光躲于亂荷之中,或是裸躺在松林之下,老婆孩子都找不到,豈不涼爽悠哉?好不快活!
此外,若是公開場合,也有掩體薄衣打底,不至于冒犯于人。而對于較為專業的游泳人員,則以「水靠」,《天龍八部》里阮星竹出場穿的就是一身淡綠水靠,救阿紫的時候還要將水靠換下。《七俠五義》小說里翻江鼠蔣平下水時常提到這種潛水衣,據說是古人用魚皮、海蛟皮或鯊魚皮制作的連體潛水服,表面光滑且保暖,可以在水下游的更快且時間更長,聽說在濟州島的海女還保留這一傳統來招徠游客……是不是有點像我們現在的頂級泳衣裝備「鯊魚皮泳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