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編最近在網上看到一些明代精美漆器工藝的特點,非常的震撼,很佩服古代工匠們精湛的技藝,更佩服的是匠人們那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精神,能造出如此巧奪天工,精美絕倫的制作作品,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吧
小編最近在網上看到一些明代精美漆器工藝的特點,非常的震撼,很佩服古代工匠們精湛的技藝,更佩服的是匠人們那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精神,能造出如此巧奪天工,精美絕倫的制作作品,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吧...
從明代遺留下來的建筑及室內用具來看,宮廷裝飾及器用不啻一座大型髹漆工藝美術展覽館。明代禮儀中所用大輅乘輿、儀仗皆有裝飾。宮廷建筑裝飾,朱門金釘,金龍畫彩,殿內寶座、圍屏金漆裝飾等,都顯示著髹漆工藝的水平。民間床榻家具雕花貼金,商店匾額金碧輝煌,棺材靈柩髹黑畫彩、雕花飾金。全國各地的廟宇也都離不了華麗裝飾的髹金額匾,凡此種種,都顯示了髹漆工藝在明代的普及。生漆應用之廣,漆器生產之盛,前所未有。
明代漆工藝的活躍與明王室對漆器的推崇與重視有著直接關系。為了滿足宮廷內外對生漆工藝品需求,還專門設立了生產制作御用漆器的官辦機構。宮廷內官監下設“油漆作”,御用監所屬“漆作”都承做漆工活計,專門負責圍屏、擺設、造辦填漆、雕漆、螺鈿等漆器。內府供用庫還特設丁字庫,常儲生漆、桐油等物。明代的第三個皇帝朱棣(年號永樂)對雕漆情有獨鐘,不但自己珍賞,而且先后在永樂元年(1403年)、永樂四年(1406年)、永樂五年(1407年)數次將雕漆作為貴重禮品頒賜給日本國王妃,總計近百余件精美的雕漆盤、盒。由于漆器手工業的發展,明代用漆之多前所未有,生漆需求量劇增,官府和民間都很重視漆林經營。原先盛產漆的長江中上游各省,漆產量大增,長江下游的南京,也新建漆園,種植漆樹千萬株,以供需求。據《古今圖書集成》、《福建新通志》等書記載,在明清時期,西起我國云南西部,東至遼寧東部,南起海南島,北至遼寧北部,都有漆樹生長。
明代漆器的品種,在宋元漆器發展的基礎上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明代漆器最為發達的、制作量最多的是雕漆,其次是戧金彩漆、戧金漆、描金漆、填漆、螺鈿漆、百寶嵌、款彩漆等。
1.明早期漆器
(1)明洪武時期。明早期漆器指的是洪武、永樂、宣德三朝制作的漆器。山東鄒縣朱檀墓出土的漆器反映了明初漆器制作的水平。朱檀是朱元璋之子,這批漆器極有可能是皇家御用監所造。
明初的漆器至少有戧金漆和雕漆兩類。《明太宗實錄》卷二十四中記載永樂元年頒賜日本國王妃的禮物中,就有雕漆盒、盤、花瓶、果碟等。其裝飾圖案中主體紋飾有人物故事、寶相花、太平雀梔子花、太平雀葵花、蒼頭石榴花、牡丹花、石榴花、山雞葵花、鸚鵡長壽花、山雀茶花、竹梅,邊飾有香草、四季花、回紋等。明初的統治者比較喜歡雕漆,除了大量制作用來滿足宮廷需要,還把它們當作貴重禮品贈送國外。
雖然人們至今沒有見到有確切“洪武”年號的漆器,但朱元璋在位三十年,肯定制作過為數不少的漆器。 漆器研究專家、日籍華人李經澤從他本人收藏的中國漆器中分辨出三件明洪武時期的雕漆,即剔紅四季花卉圓盒、剔紅人物故事菱花瓣式盤、剔紅騎馬訪友圖方盤。這為人們進-步搞清明初洪武漆器的特征提供了值得借鑒、參考的實物。
(2)明永樂時期。
現存明永樂漆器以傳世品為主,其中以剔紅居多,也有少量的戧金漆和戧金彩漆,如紅漆戧金八寶紋經板。
傳世的明永樂雕漆以盤、盒為主,兼有蓋碗、盞托、尊、小瓶、踏凳等,器形變化較少。明永樂漆盤是一種圓形盤,淺式,圈足,盤表面為一整體,沒有盤心與盤邊之別,所裝飾圖案給人以整體感,這種造型的盤以裝飾花卉為主;另一種盤的造型為盤邊呈葵瓣狀或菱花狀,八瓣、十瓣不等,盤內與盤邊裝飾的內容不同,盤內以山水人物為主,盤邊雕刻各種花卉。盒的造型亦有兩種,一種為平頂、直壁,平底微內凹,稱之為“蔗段式”;一種為蓋略隆起,器斜壁內收,底略內凹,稱之為“蒸餅式”。
明永樂雕漆裝飾圖案以花卉、山水、人物為主,圖案的處理具有一定的規范化。以花卉為主題的作品,一般雕刻在圓盤、蔗段式盒、蒸餅式盒上。其圖案的處理手法為在盤內或盒面布滿盛開的大朵花卉,四周枝繁葉茂,或襯托著含苞待放的小花蕾,花朵飽滿,畫面具有完美的整體感。花朵以奇數布局,有三朵、五朵、七朵之分。三朵著均勻分布,五朵、七朵者,以正中為一朵稍大型的花卉,四周均勻地擺設著四朵或者六朵稍小的花卉,似眾星捧月,突出主題。以花卉為題材的雕漆,花卉之下一般不刻錦紋,而以黃漆為地,黃襯紅色,鮮明醒目。
明永樂雕漆,花卉滿布,留下的黃色地較小,有緊密之感。明永樂雕漆常用的花卉有牡丹、茶花、石榴、芙蓉、菊花、蓮花等。明永樂時還出現了雙層花卉的雕漆作品,即在漆盤內上下雕刻兩層花卉,如剔紅牡丹雙層盤、剔紅茶花雙層盤,上下兩層花紋自成體系,互不干擾,又互相映襯,章法有致,畫面富麗,耐人尋味,充分反映了明永樂時期工匠的高超技藝。
以山水、人物為主題的作品,一般雕刻在葵瓣式盤、蔗段式盒上。其圖案的處理手法為在盤內或盒面上雕刻人物故事,圖案下襯托分別代表天、地、水的三種錦紋。這三種錦紋與元代的處理手法相同,只是水紋的處理稍有變化。元代雕漆中的水紋有的似波浪滾滾,以彎曲的線條表現,仿佛水在不停地流動,而永樂時期的水紋基本固定為圖案化的紋飾,以波折形線條表現。在三種錦紋之上雕刻人物、亭閣。一般的布局為圖案的左側或右側雕刻一座亭閣,以曲欄圍出一定的空間,閣后置古松或垂柳,天上點綴流云朵朵,人物活動其間。或攜琴訪友,或閑暇賞瀑,或高談闊論,或五老相聚。多數反映的是文人士大夫清凈、悠閑的生活。人物比例的雕刻偏于高大,以突出人物的重要。
除了雕刻花卉、山水、人物圖案,明永樂時期的裝飾題材尚有孔雀牡丹、云龍紋、云鳳紋、靈芝螭紋等題材。
明永樂雕漆的款識處理與元代張成、楊茂漆器相同。明永樂雕漆的底,一般以黃褐色、黑色居多。款識在底內緣處豎刻“大明永樂年制”針劃款,字體秀氣,筆道纖細,似行書。在雕漆底部刻有明確的年號款識,以明永樂為開端。這為以后漆器款識的處理奠定了基礎。
明永樂雕漆在制造技法和工藝上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這時的作品一般髹漆層次較厚,少則幾十道,多則上百道,與文獻記載的“漆朱三十六遍為足”有明顯的差異。其雕漆風格繼承了元代張成、楊茂的風格,精雕細刻,藏鋒清楚,隱起圓滑,細微之處處理得精細而又恰到好處。例如,花紋枝葉的脈理清晰而逼真,以不同的雕刻方法來表現枝葉的正背,花筋葉脈被處理得細膩入微,雕刻刀法嫻熟流暢,圖案的邊緣磨得圓潤光滑,不露棱角和刀刻痕跡。
(3)明宣德時期。
明宣德皇帝在位僅有十年,從傳世的明宣德漆器看,品種有剔紅、戧金彩漆等品種。明宣德雕漆的造型,盤有圓、方、荷葉式、菱花形,盒有蔗段式、蒸餅式、兩撞委角方盒,另外還有盞托等。其裝飾題材與明永樂時期基本相同,有花卉、云龍、云螭、山水、人物等。圖案的處理出現了“開光”技巧。在盒蓋上或盤內以蓮瓣式、葵瓣式、圓形作為開光,開光內裝飾一種紋飾,開光外裝飾另一種紋飾。開光一方面能突出主題,另一方面也能把兩種不同的紋飾分隔開來,同時也可起到美化畫面的藝術效果。這種方法在明、清漆器圖案中常被運用。
明宣德漆器的款識處理方法與明永樂時期截然不同,改明永樂針劃款為明宣德楷書填金款,在底部左側豎刻“大明宣德年制”。少數在蓋上刻款。明宣德刀刻填金款成為明、清漆器款識處理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