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其實中西服飾文化差異并不如此簡單,一個民族的服飾特點滲透著一個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中西服飾經數千年的歷史沉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風貌和體系。
說起東方服飾文化,人們一定會想起雍榮華貴的唐裝,含蓄雋永的旗袍,而對于西方服飾文化我們卻知之甚少,能想到的除了近代的西裝,便是中世紀歐洲隆重華麗的貴族服飾。其實中西服飾文化差異并不如此簡單,一個民族的服飾特點滲透著一個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中西服飾經數千年的歷史沉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風貌和體系。
一、 色彩
一個民族對顏色的喜好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正好反映了這個民族潛意識的性格特征。在上古時代,黑色被中國的先人認為是支配萬物的天帝色彩。夏、商、周時天子的冕服為黑色。后來隨著封建集權專制的發展,人們把對天神(黑色)的崇拜轉向對大地(黃色)的崇拜,所以形成“黃為貴”的傳統觀念。傳統服裝色彩受陰陽五行影響,有青、紅、黑、白、黃五色之說。它們被稱為正色,其它顏色為間色,正色在大多數朝代為上等社會專用,表示高貴。在民間,正色也是人們衣著配色所喜愛和追求的顏色。
而在西方,在羅馬時代最流行的色彩是白色和紫色,白色代表純潔、正直,紫色象征高貴。中世紀時奇特式教堂中彩色玻璃窗被裝飾得輝煌燦爛,引導人們追求天堂的色彩,因此服飾上充滿宗教氣氛的色彩被人們向往。歐洲文藝復興以來,隨著服飾奢華程度的升級,明亮的色彩受到人們的歡迎。法國人特別喜歡丁香色和薔薇色,也很迷戀含蓄的天藍和圣潔的白色;西班牙人崇尚高雅的玫瑰紅和灰色調;在英國,黑色被認為是神秘、高貴的色彩。
二、 外形
在外形特征上來講,中國傳統服裝的外形強調縱向感覺,常用下垂的線條、過手的長袖和筒形的袍裙。縱向的裝飾手法使著裝人體顯得修長。清代服裝相對來說比較肥大,袖口、下擺都有向外擴張之勢。然而,清代婦女那高高的旗髻和幾寸高的花盆底鞋,加上垂至腳面的旗袍,使旗人比歷代婦女都顯得修長。服裝外形的修長感是對東方人較為矮小的身材之彌補,在感官上產生視錯覺,在比例上達到完美、和諧。平順的服裝外形與中國人臉部較柔和的輪廓線條相稱。
西洋古典服裝的外形強調橫向感覺,常采用橫向擴張的肩部輪廓、膨脹的袖型龐大的裙撐、重疊的花邊等,使服裝線條產生夸張和向外放射的效果。西洋服裝的外型特點與西方人熱情奔放的氣質,起伏明顯的臉部輪廓以及比東方人高大挺拔的體型相適應。
三、 圖案
中西服飾在對圖案的選擇上也呈現五花八門之勢。中式服裝喜好運用圖案表示吉祥的祝愿。從古到今,從高貴綢緞到民間印花布,吉祥圖樣運用極為廣泛。如龍鳳呈祥、龍飛鳳舞、九龍戲珠等圖樣,不僅隱喻著圖騰崇拜,而且抒發著“龍的傳人”的情感;象鶴鹿同春、喜鵲登梅、鳳穿牡丹等圖案,反映了人民對美滿生活的希望。
西歐服裝上的圖案隨著歷史的變遷而不斷變化。古代多流行花草放樣,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流行華麗的花卉圖案,法國路易十五時期,受洛可可裝飾風格的影響,流行表現S形或旋渦形的藤草和輕淡柔和的庭院花草放樣。近代有影響的流行圖案花樣有野獸派的杜飛花樣,利用幾何緒視原理設計的歐普圖案等。
隨著如今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中西服飾文化融合趨勢也空前加強。中國服裝界正在努力同世界接軌,走一條時尚加民族特色道路,在傳統服飾設計中融入西方時尚元素,同時中國元素正在影響著國際時裝界的發展。我們在探討中西服飾文化差異的同時,更應該思考在全球化的沖擊下保持民族特色的重要性。關鍵在于找到這個點,找到民族文化和大同文化切入的融合點。
服裝是一種身份地位的象徵,一種符號,它代表個人的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使人人各守本份,不得僭越。因此,自古國君為政之道,服裝是很重要的一項,服裝制度得以完成,政治秩序也就完成了一部份。所以,在中國傳統上,服裝是政治的一部份,其重要性,遠超出治服裝在現代社會的地位。
按說服裝,對人類來說,蔽體御寒是它的首要功能。但是人類服裝文明,自走出了唯一實用目的時代以後,它的功能就復雜了。尤其在中國,自古,服裝制度就是君王施政的重要制度之一。
促使服裝發揮它的功能,達到它「天下治」的目的,最重要的因素在服色。服色有兩大功能:一是區別身份地位;二是表示所處的場合。古代政府對全天下的人,都有規定的服色,尤其,天子、諸候至百官,從祭服、朝服、公服至常服,都有詳細規定,他們幾乎是穿著制服,因穿制服的人,多屬上層階級,是人們企羨的對象,因此制服服色強烈地影響一般的流行服色。時代不斷變遷,中國文化中不斷加入外來文化,流行服色也會反過來影響制服服色,在這兩種服色文化互相激蕩的結果,產主了這段看似變化不大,事實上又有翻天覆地改變的服裝史。古代的服裝,依穿著場合,主要可分為:禮服、朝服、常服叁類,每類又可分幾種,原則是地位愈高的人,得以穿的種類愈多,可以用的顏色愈多。
悠遠而多彩的中國服飾文化
服飾是人類特有的勞動成果,它既是物質文明的結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人類社會經過蒙昧、野蠻到文明時代,緩緩地行進了幾十萬年。我們的祖先在與猿猴相揖別以后,披看獸皮與樹葉,在風雨中徘徊了難以計數的歲月,終于艱難地跨進了文明時代的門檻,懂得了遮身暖體,創造出又一個物質文明。然而,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衣冠于人,如金裝在佛,其作用不僅在遮身暖體,更具有美化的功能。幾乎是從服飾起源的那天起,人們就已將其生活習俗、審美情趣、色彩愛好,以及種種文化心態、宗教觀念,都積淀于服飾之中,構筑成了服飾文化精神文明內涵。
中國服飾如同中國文化,是各民族互相滲透及影響而生成的。漢唐以來,尤其是近代以后,大量吸納與融化了世界各民族外來文化的優秀結晶,才得以演化成整體的所謂中國以漢族為主體的服飾文化。這正應驗了美國人類學家英菲的論斷:“一個文化項目是外來滲透的結果,還是自然獨立發明的產物,這個問題對于那些注重歷史遺產的人來說是非常關鍵的,對于那些運用比較研究方法的人來說也是很重要 的。我們可以肯定地說,在所有文化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內容,最先都是以文化滲透的形式出現的。”
新中國建立后的考古學和主人類學的成就,已經把服飾文化的源流,科學地上溯到原始社會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山頂洞人階段。在此以前更遙遠的時間,人類開始用捕獵所獲的獸皮來掩蓋保護身體和保暖。夏天則揀取樹葉遮掩陽光免受炎熱。這標志著人類剛脫離了動物境界,原始服飾出現的雛形。而山頂洞人遺存中發現的生活用品和生產工具,已可證實那時的人們已創造出利用縫紉加工為特征的服飾文化。這時候的衣飾已不再是簡單的利用自然材料,而演變成合乎人類生活需要的構造,開創了中華民族服飾文化的先河。
我國服飾文化的歷史源流,若從古典中尋找,總會將其歸結于三皇五帝。
殷商時期,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在物質上又有許多物質文明的舉措。
尊卑貴賤的生產關系,促使服飾也開始形成其固有的制度。周代是中國冠服制度逐步完善的時期。這時候,有關服飾的文字記載十分多見。
隨著等級制的產生,上下尊卑的區分,各種禮儀也應運而生。反映在服飾上,有祭禮服、朝會服、從戎服、吊喪服、婚禮服。這些服飾適應于天子與庶民,甚至被沿用于商周以來的二千年封建社會之中。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間不全遵周之制度。七國崛起,各自獨立。其中除秦國因處西陲,與其它六國在衣冠制度上有差異外,其它六國均因各諸侯的愛好和奢儉,以及當時興起的百家爭鳴之風,在服飾上也各顯風采。春申君的三千食客中的上客皆著珠履;平原君后宮百數,婢妾被綺觳;衛王宮的衛士穿黑色戎衣;儒者的孺服長裙褒袖、方履等等。
漢初服飾,與民無禁。西漢雖有天子所服第八詔令的服飾制度,但也不甚明白,大抵以四季節氣而為服色之別,如春青、夏赤、秋黃、冬皂。漢代婦女的日常之服,則為上衣下裙。魏晉南北朝以來,由于北方各族入主中原,將北方民族服飾帶到了這一地區。同時,大量民族服飾文化也影響和同化了北方民族的服飾。婦女的日常衣服仍以上身著襦、衫,下身穿裙子。襦、裙也可作禮服之內的襯衣衫。
隋統一全國,重行厘走漢族的服飾制度,然而也難以擺脫其由北向南統一而帶來北族服飾形制的影響。只是到了唐代帝國的建立,才以其長時期的統治,加上其強盛的國力,令其服飾制度上承歷代制度,下啟后世冠服制度之經道,同其社會一樣,呈現出繁榮景象。唐人與西北各民族的交往頻繁,各民族同唐人雜居內地的也很多,因此,唐人穿胡服的裝束常會在該時代的文物中見到。
宋代北方大片土地淪為女真族貴族統治領地,服飾文化也因其政治和經濟因素而發生交互影響。《續資治通鑒》記載:“臨安府風俗,自十數年來,服飾亂常,習為邊裝……” 可見南宋京都也尚北服。宋代婦女的日常服飾,大多上身穿襖、襦、衫、背子、半臂,下身束裙子、褲。其面料為羅、紗、錦、縷、毅、絹。尤其是裙子頗具風格,其質地多見羅紗,顏色中以石榴花的紅色最注目。褶裥裙也是當時裙子中有特點的一種,有六幅、八幅、十二幅不等,貴族婦女著裙的褶裥更多。
元代是蒙古族入關統治中原